老師變學生 齊齊上堂學拋接傳球 將欖球運動帶進小學
回想兒時體育課,最常接觸的便是籃球、排球及跳繩,又或羽毛球和乒乓球,對於沒眼界或手腳不協調的學生來說都十分困難,每次上運動課都充滿挫敗感,漸漸亦對運動缺乏興趣。而玩法相對較簡單的欖球,便適合缺乏運動細胞的學生。
香港欖球總會欖球事務及發展總監黃耀斌形容欖球就像玩「捉依因」,不需太多技巧,但亦刺激感十足。今年欖球總會更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設計出更簡單的入門級「非撞式欖球」,並為現職小學體育老師提供教學培訓課程,參加的體育老師除了學習授課技巧外,更能獲贈由匯豐銀行贊助定制的教學配件,讓更多小學生有機會體驗欖球活動。
攝影:陳嘉元
這天37位現職小學體育老師聚集在京士柏運動場變回學生,參加非撞式欖球培訓。記者穿着厚外套包着圍巾,仍被涼風吹得腳震震,但一眾換上輕薄運動服的老師已躍躍欲試。
欖球總會成員作簡單的示範後,老師們便分組練習,例如熱薯仔傳球、十字傳球圍着圈,以固定路線跑動的同時與隊友互相拋接,看來就只是破冰遊戲,與欖球沒有關連,實際上這些練習可讓身體熟悉欖球運動獨有的傳球方式。熱身過後,便進行分組比賽及輪流扮演老師角色,以學生的角度感受樂趣,同時實踐教學技巧。
雖然平日已經常接觸運動,但當拿起欖球,老師們仍覺得十分新鮮,落場練習時盡情跑動,聆聽教練講解時又立即變得認真。37位參加的老師中,有29人來自津貼小學,呂老師和謝老師便是當中兩位。
教授體育課十多年的呂老師表示,欖球在香港屬冷門運動,故對學生非常新鮮,簡單的玩法能讓學生更易獲得滿足感:「籃球要跑、要運球,持拍類運動又再多一件道具,初小或手腳不協調的學生會較難控制。欖球較易掌握,以跑動為主,有刺激感之餘亦容易獲得成功感。」呂老師又表示,津貼小學資源緊絀,人手、場地和用具都是問題。今次的培訓有很大幫助,校方獲贈器材,相信日後能讓更多學生接觸欖球。
謝老師表示這次培訓對於日後為學生上課時非常有幫助:「雖然日常亦有玩欖球,但自己玩與授課不同。我任教的是中度智障學校,學生肌能較弱,今天體驗當學生時,留意到很多細節和教導技巧,例如拋開規則,把活動分拆成小遊戲,先從中獲得樂趣,這都有助日後回校任教。」
欖球似玩「捉依因」?
與籃球足球或持拍類運動相比,欖球的規則和技巧十分簡單,「我經常跟小孩說就像玩捉依因,拎住個波,唔俾其他人掂到,跑到去終點就贏。」黃耀斌教練表示,很多家長第一次認識欖球時,都以為十分危險,但經過講解後都會明白並非如想象中暴力,亦希望小孩能體驗。
為了讓小孩更能體驗欖球的樂趣,香港欖球總會及香港教育大學合作設計出更適合小學生的「非撞式欖球」—傳統衝撞式欖球運動有大量身體接觸,兩隊球員以擒抱倒地方式爭奪或傳球,危險程度較高。而「非撞式攬球」以觸碰代替擒球,減少倒地受傷機會。
因為缺乏練習場地,欖球難以在香港推廣,香港欖球總會期望透過今次的訓練,把欖球運動滲進小學,讓更多人認識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