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住屢因教3歲孫仔爭執 不滿姪媳追進度:佢想BB一步登天
婆媳或翁婿相處是千古難題之一,除了生活細節容易出現拗撬外,也有可能因為下一代的教養問題而起爭執。月嫦和丈夫阿善與姪兒一家同住,姪孫仔今年3歲,全家對他的成長也十分關心。不過兩代父母有不同的育兒方法,令月嫦及阿善不時與姪媳婦出現意見不合,「其實大家都是為了小朋友好,所以不會有心病,時代不同了,我們也學懂互相理解和體諒」。
法國回港 更覺本港家庭缺乏聯繫
月嫦與姪兒同住多年,即使月嫦結婚、姪兒娶妻及成家立室,一家人也理所當然地居於同一屋簷下。家庭成員增加絕不只是吃飯時多幾雙筷如此簡單,還有更多生活細節上的磨合,月嫦丈夫阿善從小於法國長大,婚後才隨月嫦定居於香港,成長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也有差別,「在法國時因為親戚朋友住得比較遠,所以我們很珍惜一起吃飯、相處的時間,每逢節目都會回家相聚,見面時喜歡坐下來聊天」。
香港地人多地方細,但阿善回港後,卻發現大家住得近,人與人的關係反而更疏遠,「看到很多人與長輩外出飲茶,但各自各聊天、玩手機,大家好像沒太多家庭聯繫,所以我提出逢週日都會一起在家吃早餐,大家有甚麼事也會在那個時候開心見誠討論,到現時他們已習慣了」。
不滿姪媳婦催谷:6個月大就聽音樂
來港後除了適應香港的生活習慣外,阿善最不解的,還有香港的教育制度。「姪媳婦很擔心小朋友入學的事,由初初入playgroup時已很著緊,買了很多音樂讓他聽,但我的看法是,當時小朋友只有6個月大,播甚麼音樂給他聽其實也沒有太大分別。每次小朋友要學習新知識、技能,媽媽總想他一步登天,但香港社會就是如此,小朋友1歲時已想他學會2歲的東西,所以我會好炆憎,覺得小朋友很辛苦,失去了應有的童真。」
作為父母都想給予子女最好,過程中可能施加無形壓力於孩子身上而不自知,姪孫仔目前正就讀K1,媽媽已為他報讀足球、畫畫及拼音等課外興趣班,以裝備他入讀心儀小學。眼見姪孫仔年僅3歲多便要面對競爭的壓力,月嫦與阿善坦承覺得心痛,但礙於身份問題不便干涉太多,甚至有時姪孫被責罵大喊,月嫦也只能配合姪兒及姪媳婦硬起心腸:「有次看到他坐在地上喊,覺得好可憐好心痛,便走上前抱起小朋友,媽媽便馬上過來將小朋友放回地上,還喝令他『唔好恃住有姑婆錫』,那次之後再有同類事件發生,我跟阿善都不再插手了。」
阿善及月嫦:其實大家都想小朋友好
一家五口融洽共處需要大家努力和諒解,幸好成員間沒有隔夜仇,即使有所不滿也會在週日的「早餐大會」上坦誠相對。「大家講清楚就不會有心病,姪仔也會幫忙做中間人,他兩邊意見都會聽,聽完就笑笑口咁,安撫大家情緒,其實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會理解。」月嫦笑道。
為了與年輕一代及姪孫和睦共處,月嫦早前還報讀課程,學習輔助姪媳婦教養小朋友,「其實也理解她是為了小朋友好,以前或會覺得她離譜、報太多興趣班,但代入媽媽立場諗深一層,就會明白都是為了小朋友入學做準備,萬一到時沒有學校錄取就更煩。我也跟阿善解釋,大家都是想小朋友好,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家福會推課程緩解兩代育兒矛盾
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2015年起,藉「婆媳緣 · 祖孫情」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緩和多代家庭因育兒而出現的衝突,計劃今年踏入第三期,推出多項潛能發展活動、訓練工作坊及婆媳義工發展活動。其中月嫦報讀的就是「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她形容,課程以船舵比喻多代家庭關係十分貼切,「一家人正是坐埋同一條船,發生甚麼事也一起面對,大家也不想有拗撬會影響感情,如果大家吵得面紅耳赤時,不妨先冷靜一下」。
家福會高級經理胡潔婷也表示,兩代父母除了成長背景及生活習慣不同,對於小朋友的期望也有差異,所以多代家庭在育兒問題上出現拗撬實在非常普遍,「但育兒沒有對錯之分,『唔同』不等於『唔啱』,所以家庭成員之間將心比心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