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詠蓓辦Zoom戲劇表演探討學童輕生問題:唔講就放到發霉變壞

撰文:張瑋婷
出版:更新:

近年本港不時發生學童輕生個案,當中原因包括受情緒及精神困擾影響,亦有學業、家庭或朋輩等壓力。本港舞台劇導演及戲劇導師甄詠蓓為此邀請國際形體劇場導演及教育家David Glass,共同策劃「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透過表演藝術關懷年青人和兒童精神健康。不過今年初受第五波疫情影響,本港表演場地需要暫時關閉,團隊隨即將演出「搬」上Zoom程式,繼續以行動支援青少年。團隊成員整個過程中雖從未見面,卻建立出如同「小社區」般的友誼,互相扶持,終成功在今年4月完成首個網上演出。
攝影:鄭子峰

表演藝術助間接表達內心

戲劇與精神健康問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甄詠蓓表示,表演藝術涉及跳舞、唱歌、演藝等多種形式,表演者很多時需要把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看法或情感投射到角色上,這種間接的方式反而讓人更容易表達和正視內心想法,特別是年輕人自尊感強烈,「如果我們直接問『你有咩問題呀?你內心在煩惱甚麼?家中有困難嗎?』,其實對方都未必透露太多,相反透過表演藝術,例如畫畫或角色扮演,就好像戴上面具般,我們好像較容易去表達自己。」

甄詠蓓續以話劇的英文「play」一詞作為例子,直言表演從不是獨腳戲,演員背後還有編劇、導演及幕後製作團隊,是一班團隊合作而成的作品,「每個人都可能有各自的難題,我們未必能馬上解決問題,但以一種『玩』的形式將問題演繹出來,某程度上也可以得到釋懷。戲劇是很好玩的,大家不知不覺中就將自己內在一面在他人面前赤裸地展示出來。」

《愛‧狂‧死》備戰展演的主創團隊成員:甄詠蓓(左)與Denise(右) (鄭子峰攝)

疫情下更見人與人連繫的重要

計劃今年的首個項目《愛‧狂‧死》備戰展演在創作初期就遇上第五波疫情爆發,團隊於是馬上將原本實體演出的安排改成網上Zoom,以直播及錄影結合的形式「表演」。甄詠蓓直言,當時早已做好項目需要中斷的心理準備,但想到計劃去年的口號「We Play Problems」就決定迎難而上:「『Play』的意思即是以另一方式去演繹問題,才可以一種較輕鬆、創意的方式去面對,所以我們就想到做Zoom直播。其實我們也未試過用網上形式表演,不過既然問題來到了,想做就做吧,很幸運有科技公司一起合作,我們也學到很多。」

劇團創作十分重視演員之間的連繫,但在疫情影響下,項目由創作、排練至演出都只能透過Zoom完成,對團隊的默契無疑是一大挑戰,當中今年只有19歲、團隊中最年輕的Denise更是感受至深。她憶及,演員在排練期間一度談及生死等議題,大家那幾天的情緒都非常低落,於是想出另類方法互相開解:「因為我們無法聚在一起排戲,未親身見過面,當時就想到相約飲酒談天,大家互相分享拿著酒樽的自拍照,一邊Zoom聊天,明明大家各自在不同的空間飲酒,但大家的內心又好像緊密連結在一起,感覺很有趣。」

以戲劇探討對立 鼓勵多元討論

《愛‧狂‧死》備戰展演今年4月已於網上公演,是次創作選用了莎士比亞的經典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作藍本,探討家庭、愛情、社會期望,剖析各持分者之間的對立與衝突外,更談及年輕人自殘及輕生的議題。

甄詠蓓形容,計劃的工作坊有很多年輕人參與,當中更有未成年的中學生,她起初也曾擔心跟年輕人討論輕生議題會出現反效果,所以計劃除了演員及編劇等藝術表演者之外,也同時邀請了社工、教師、治療師等多個界別的人士參與,以設立安全網,「過程中發現原來有些議題藏在心底不說出來,可能放到發霉變壞,就再也無法處理,但如果大家一起面對,反而可以互相支持。」

甄詠蓓(左)期望透過「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關注青少年及兒童精神健康問題。(鄭子峰攝)

甄詠蓓更直言,對於出現情緒或精神問題的年輕人來說,來自社區或朋輩之間的扶持尤其重要,因此除了希望透過計劃鼓勵年輕人以表演藝術來表達內心之外,更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不同界別的人關注精神健康問題,互相支持鼓勵。「有時候青少年跟父母或長輩之所以會出現鴻溝,就是缺少了一個大家互相尊重和聆聽的平台,但藝術就可以提供一個渠道讓人訴說內心想法,過程中不一定由導師指導學員,大家可以互相學習、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