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課幼兒易現焦慮 臨床心理學家教一招助幼稚園生開心上學

撰文:楊健恩
出版:更新:

復課在即,困在家中幾個月的幼兒需要重新適應分離,如何幫助孩子盡快增強信心、重新投入校園生活?身為二寶媽的心理學家,在疫情期間發明了親子散步療法,此文詳述療法背後原理及操作方法。
【作者: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

2020年初開始抗疫時,剛巧是家中大寶(當時兩歲多)的入學年。大寶是一名高敏兒(對感觀及情感深度處理的兒童),苦惱於如何幫助他在缺乏社交刺激的情況下適應分離和陌生的校園生活。遍尋文獻都未有發現有系統的方法增加幼兒適應力,最常出現的建議皆應付幼兒不願意入學校的淒厲場面:不要糾纏,預先演習等等。

難道沒有方法可以提早準備、令入學成為一個爸媽孩子的共同而美好的回憶嗎?於是我發明了針對增加幼兒(2.5-5歲)適應力及降低焦慮的「親子散步療法」,結果大寶在接受了散步療法半年後入學(入學時已足兩歲半),非常順利,沒有一滴眼淚圓滿分離更十分喜歡上學。分享研究成果讓爸媽們參考,希望各位小寶寶有個愉快的開始!

難道沒有方法可以提早準備、令入學成為一個爸媽孩子的共同而美好的回憶嗎?PHOTO AC

家中環境 vs. 街外環境大不同

大人日復日上班下班的生活,漸漸進入自動導航模式對身邊大小事感知能力下降,甚至只看著手機走路。對於剛出生幾年的小人兒而言,世界充滿新奇事物,平凡的街景在他們眼中絕不平常。

「聲」:室內的聲音比較單一,在街上有千百種聲音:各類交通工具獨有的引擎聲、雀鳥叫聲、人聲、交通燈、公共廣播聲,合奏起環迴立體的即興旋律刺激聽覺發展。

「畫」:家中的物品擺放在熟悉的位置、移動的是家人或電視的畫面;街上四面八方都有移動的事物,移動的方向和速度不一,偶爾身旁劃過一輛大貨櫃車,那震地的轟隆轟隆聲可以令小人兒嚇一跳。

「氣味」:室內最常有的濃裂氣味來自食物,待得太久會增加吃過量的機會;街上的氣味更豐富有層次,即使戴了口罩未必察覺,也可以感受戶外的自然風的觸感。大人覺得吹風習以為常,對於人生九成時間在家的幼兒而言,吹風可能是非常新穎的體驗,初初出街會怕風也很常見。

焦慮剋星—環境減敏(graded exposure)

大部分針對焦慮的治療都牽涉幫助患者適應引起焦慮的現實環境。透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幫患者逐少逐少的適應害怕的事情。

而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指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的強烈擔憂與不捨。其實分離焦慮背後還有對環境的害怕:覺得沒有照顧者在身邊的自己可能會遇到危險、世界充滿威脅,只有照顧者才可以保護自己、令自己安心。如果能培養幼兒對環境的安全感,令他有信心應付不同的環境刺激,便可減少與照顧者短暫分離的不安。

散步療法第一步:慎選適合抗疫的戶外環境

選一條家附近的環形路線,走一圈便回到家的戶外步道。全程戶外,減少室內染疫的風險、亦增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整個療法只行同一條路,方向可在後期改變以增加新鮮感:如第一個月落樓下出地面往左走,行了兩個月熟路後就一開始往右走,而行同一條路。

路線中愈多大自然愈好,但避開過份僻靜的地方以降低路線本身的驚嚇程度;設計路線時思考如何增加孩子建立「在家以外的熟悉感」。可同時增加社交元素,如途經地舖水果店或麵包店,給孩子小量現金自己試付款給店員,向店員講「唔該」等等,可訓練說話技巧及社交能力。留意路線不可過分單一,如只行平台花園,會不夠刺激達不到減敏效果。

散步療法第二步:逐漸增加體力要求

幼兒困在家中幾個月,如大肌肉活動機會不多,即使散步也可以令孩子很疲累。學校半日班通常三小時課程,如事先鍛練好充足的精神和體力亦會對孩子適應上學有幫助。

應用「親子散步療法」初時行20分鐘便回家(如孩子感到害怕或疲累也可提早回家,其後才慢慢增加耐力),慢慢延長至一小時才回家,最長可行90分鐘,而不必加長至三小時,因為上學的三小時有坐下及遊戲的時間,與散步的體力要求不同。

應用此療法全程不宜帶嬰兒車、滑板車或任何由大人推孩子的工具。療法目的是增強孩子獨立性及自信,如中途孩子回到嬰兒車上,只會增加孩子對輔助工具的依賴。先了解幼兒為何想上車:太累?太害怕?可改良路線減少挑戰或縮短散步時間以助幼兒逐漸適應。

散步療法第三步:逐漸增加與環境的互動及趣味

初初散步時幼兒會有輕微焦慮,緊握著爸媽的手或要求抱抱。如孩子堅持抱抱,先停在原地,抱抱孩子、輕柔的語氣安撫他:「耐無出街,驚係正常嘅,抱一陣覺得好啲先再行。」如孩子堅持不落地,可即場以零食鼓勵:「你幫我拿著呢包餅,散步完回到家便可以吃。」如孩子哭鬧太厲害不肯行,就待在原地二十分鐘,其間一邊安撫他、一邊教他看周遭的有趣事物:紅色車車、綠色的士、唱歌的小鳥、天空中的雲。孩子願意落地才繼續行程,如不願意就折返回家。

我家二寶在兩歲時也試過兩個星期沒出門後,再出街只肯在樓下徘徊,雖然看似沒有大幫助,但第三次出街已肯落地自己行,所以爸媽們只要努力鼓勵並配合孩子步伐,他會逐漸適應的!

隨著孩子對路線熟識,可鼓勵他用不同感觀與環境互動,除了看、聽,也可以摸、聞:摸摸欄杆、石頭;嗅嗅花香、麵包舖的香味。爸媽全程不看電話(偶爾拍一兩張相是可以的,但九成時間請收起電話),陪孩子一起感受世界,當你能專注於此時此刻,才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剛剛的聲音是哪裏來的?原來爸爸說是消防車聲,哪我就不怕了。」

散步療法第四步:逐漸增加幼兒自決元素

孩子有安全感便會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學習動機。以上因果關係家長們必須謹記。有時孩子的好奇心令他很容易分心而忘記了大人要他做的事,很容易令大人生氣,我們生氣前先理解一下孩子背後的動機,避免間接扼殺好奇心及學習動機。

幼兒對路線熟悉了,便會好奇附近的事物,可配合他想步行到的方向,不太遠的又折回原本路線,除了可培養好奇心,也可訓練孩子的方向感及空間感,長大後較不容易迷路。

散步療法最終回:孩子有信心帶路為療程圓滿終點

如果每星期帶孩子行2-3次,每次20分鐘至一小時左右,大概2個月孩子便會對路線熟悉。其後可鼓勵他試試自己行前帶路,父母在伸手可及的距離以確保孩子感到安全。幼兒在前面走,對他以言可以是一大刺激,因為他站在前面感覺像一個人面對世界。

爸媽千萬千萬千萬不可忽然躲起來,雖然團聚後孩子會笑,但中間他找不到爸媽的不安感太強烈,會直接減低他向外探索的信心。想孩子成為一個勇敢的人,首先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他才可以安心探索。

結語

「親子散步療法」很花大人的時間和體力,但收獲的卻是孩子建立在家以外的自信。而大家專注的相處又可增加親子感情。我一直介意我家二寶親近工人姐姐更甚於我,但跟他散步了幾個月後終於出現扭轉,他醒來時找媽媽而不是工人姐姐,讓我覺得再辛苦也值得!希望各位幼兒保持身心健康,盡快投入愉快的校園生活!

PHOTO AC

此療法未經系統化的科學實証,此文僅供參考,請按個別情況向臨床心理學家咨詢。

Edge Development Centre臨床心理學家楊健恩。(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