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打爸媽是出於愛?實在渴求關心 2種情況下要及早引導

撰文:媽媽寶寶
出版:更新:

孩子的愛看似單純,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愛能帶來美好,有時也是傷害。孩子只對媽媽生氣、打媽媽的初心來自愛,但父母有判斷和引導的能力,才能矯正孩子的偏差行為。

愛,對寶寶來說,不是一種感覺,而是「感覺統合」!照顧寶寶的每一天,雖然充滿着辛酸血淚,但寶寶都會記得!

台灣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曾雅鈴說,在寶寶餓冷、不舒服、想睡覺的時候,察覺他的需要、給予足夠的滿足,當大腦逐漸累積這些感受、建立起一個好的連結,寶寶就只會想找給他這種感覺的人,這就是愛。

相關文章:孩子教養|父母總在稱讚小孩易感壓力 比較3種讚美方式了解高低

+15

在肚子裏就開始的愛

寶寶一出生哇哇大哭,躺進媽媽懷裏就止哭!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寶寶喜歡黏媽媽,那是因為感覺統合從孕期就開始了!

媽媽懷孕近4個月時,胎兒已經有觸覺,能感覺自己被子宮緊緊包覆的溫暖;6個月後,就能聽到媽媽的心跳聲、血流聲。所以出生後一靠在媽媽胸膛上,情緒很快就能平穩。

大部分媽媽產後擔任主要照顧者,產假期間哺餵母乳或瓶餵配方奶,因此媽媽溫柔的懷抱、身上的奶香或體香味,都讓寶寶大腦產生愛的連結;生命之初,媽媽就是寶寶安全感的來源。

相關文章:教養|孩子待人接物總抱憎厭態度? 4個方法教導子女接納與包容

+16

原來寶寶用3種方式在愛媽媽

寶寶的愛,就是那麼絕對,而且藏在日常照顧裏。這些小細節,是寶寶每天告白的話語,你聽到了嗎?

1.媽媽一抱就不哭

每個媽媽應該都有經歷過,媽媽把哭泣的寶寶抱起來,拍拍他,很快就不哭了,或是哭聲漸漸緩和下來(換成爸爸抱還是哭),別懷疑,孩子只認你,就是在愛你。

2.只認媽媽的味道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寶寶會喜歡聞媽媽身上的香味,常想搓一下媽媽頭髮、摸摸媽媽衣角,那是因為聞着味道、聽着心跳聲,最能讓寶寶連結在子宮裏那種安全感。寶寶這種愛的行為,相信所有媽媽都有經驗。

3.睡覺時愛對媽媽伸手伸腳

從5、6個月大不需要包巾包裹起,有些寶寶睡覺會習慣往媽媽靠,喜歡把手或腳放在媽媽身上,甚至整個人賴着媽媽,曾雅鈴職能治療師分析,那是因為這些深壓覺回饋,讓寶寶就像回到媽媽子宮裏,具有安全感。

相關文章:教養|孩子是做不到還是不懂做? 別為他們找藉口 應用5招勉勵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如果媽媽睡眠不受影響,這就是專屬你和孩子之間親密的互動模式。但若媽媽因淺眠而對此感到困擾,建議可幫寶寶做一下嬰兒按摩,提供取代物品給寶寶,像是可以用包巾包裹寶寶,超過1歲後的孩子可準備貼身肚圍,給予軀幹肢段全面性的深壓覺。更大以後,引導孩子把手伸到枕頭下面,或者準備一件媽媽蓋過的大棉被、抱枕讓孩子抱着或壓着,就能滿足孩子睡覺時尋求媽媽的習慣。

許多媽媽常懷疑,寶寶有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安全感不夠?是否沒提供孩子足夠的愛?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要告訴自己,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孩子愛你的表現!」

雖然有些媽媽無法24小時陪小孩,但只要陪伴時認真專注,孩子就會知道媽媽很忙,仍會抽出時間陪他玩和做功課,「陪伴的品質才是最關鍵的!」

相關文章:口花花的孩子你喜歡嗎?男孩一句話 冧到媽媽回心轉意即刻買薯片

孩子生氣兩種情形.即使愛也需要引導

只有在媽媽面前撒嬌任性,不舒服時想急切獲得關注,生氣時用力發洩,當孩子用這種方式在說愛,媽媽該如何判斷和引導呢?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舉例,就像2歲叛逆期的孩子,有自己堅持的規律性不能打破,到了3歲,會故意說反話,「明明很想要,卻故意說不要」。但其實,每個孩子內心最原始的需求,如:情緒能被同理、需要被關心的需求,都是一樣的。

因此,在2歲孩子不舒服或生氣時,不要再去打破「規律性」,不然孩子可能情緒反彈更大。

相關文章:女兒上學被打了一巴 媽媽堅持要見犯事同學 處理方式獲網民激讚

3歲孩子講反話時,爸媽可以先有底:「孩子講的可能不是他的心裏話!」即使孩子總是回答:「我沒有生氣!」但想當然爾都是反話,這時不需要不停地跟孩子強調他有沒有生氣,只要陳述當下的事件,或從自己的角度描述情緒,像是:「衣服一直穿不好,如果是我,我會覺得有點生氣和難過。」然後告訴孩子你會陪他,提供孩子想要的擁抱,或是讓他合理發洩情緒。

1.孩子生氣哭鬧.先退再回

孩子的生氣或不舒服,在學校可能都沒事,但一看到媽媽,馬上哭得更大聲,非得媽媽抱,或是原本在學校都自己吃,回家就要媽媽餵,這種情形在孩子生氣時會表現得更劇烈。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指出,面對孩子正處於情緒風暴時,家長可以在保有底線下先退一步,讓孩子感覺被同理,讓情緒先緩和下來,再慢慢引導孩子試着自己做一點或接受要求。「比較小的孩子,可退讓引導的比較多;比較大的孩子,以暫停取代退讓,提供時間讓他們冷靜與思考和討論。」

不過,當小孩身體不舒服時,爸媽可以多退1步,甚至收回一些原則,比如:可以餵他吃飯,但隨着身體狀況變好,原則就要再放出來,讓孩子知道「生病媽媽餵、沒生病自己吃」,若孩子從此挑戰媽媽的做法,就要循序漸進地引導,曾雅鈴職能治療師強調,「這個中間過程很重要,秉持大原則與底線,先退再回,先收再放,不變成溺愛或失去原則。」

相關文章:孩子為尿濕褲子道歉 媽媽憂老師太嚴格 網民提醒一事勸先別轉校

2.生氣打媽媽.一定要阻止

孩子生氣時,不敢對別人有任何舉動,卻會對媽媽揮拳、攻擊,在別人眼裏,可能會覺得是不是媽媽太寵小孩了?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解釋,孩子這樣對媽媽,「因為知道媽媽愛他,會同理他的感受、接受他的情緒。」

但是,也不要讓孩子養成打人的習慣,「因為你不知道孩子何時會攻擊其他的小朋友!」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表示,孩子打人時情緒是高張的,家長也會很激動,這樣的狀態下是無法好好處理情緒。因此,建議當孩子透過打人來宣洩情緒時,要做到在孩子出手前,阻止打人的結果發生。可以在孩子伸出手時,搶先穩定的把他的手握住、給予深深的擁抱,或者找別的物品如:枕頭當出氣包,設置冷靜區,引導孩子相對合理的發洩管道。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提醒,孩子生氣時,需要適當發洩情緒。有些家長可能認為,拿棍子出來嚇阻孩子很有效,「但孩子的情緒需要被接受,而壓抑和被接受不一樣。」

曾雅鈴職能治療師強調,教養不是非黑即白,每位家長與孩子的個性、每個家庭的做法都不同,都可以微幅調整,沒有哪種方式一定是最好,「只要你和孩子的感受都是好的,那個方式就是好的。」

相關文章:爭玩具動手打人背後竟同爸爸有關?精神科醫生教2招處理孩子情緒

媽媽保護好情緒.才能滿足孩子需求

另一方面,曾雅鈴職能治療師認為,媽媽們找到同溫層很重要,鼓勵大家加入「媽媽群組」,一起互相支持、宣洩情緒,補充自己的能量,否則媽媽崩潰了,要如何滿足孩子的情緒需求呢?媽媽要保護好情緒的安全感堡壘。

此外,媽媽也可以創造一些爸爸會的能力,或是適時示弱,提升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與依賴程度,讓孩子和爸爸擁有快樂的相處時光,孩子漸漸地就會知道,爸爸也能帶給他想要的感受。媽媽適時的放鬆自己,能給孩子更高品質的陪伴。

相關文章:管教方式|錯用呢個方法責罰 仔女長大後易有行為偏差及心理問題

+3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8歲童「血管如60歲老人」!醫師:全家都老菸槍!三手菸在物體表面可停留長達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