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工作才明白太太平日辛勞 2孩爸爸:我連對功課都有甩漏
新冠疫情已持續一年多,父母「在家工作」和子女「在家學習」都已經成為了生活的新常態。在突如其來的改變下,父母要更多的溝通去分配工作,任職工程的蔡先生,在沒有疫情前工作早出晚歸,一年也沒有多少天留在家。疫情下,被逼在家工作的他,開始更多地分擔老婆的工作,終於明白到平日太太的辛苦之處。
魔鬼在細節 自認是個「不合格」爸爸
蔡生和蔡太分別任職工程和化驗工作,在疫情下蔡太不但沒有在家工作的機會,反而因更多人需要檢測而變得更忙,而蔡生則因為公司有確診同事,因此開展了在家工作的日常。
蔡生育有一子一女,大女Edwina九歲,幼子Endy則四歲。剛開始在家工作時,蔡生直言「揦手唔成勢」,即使有照太太吩咐幫子女對功課,但太太回家後再看一次也會發現很多問題:「我本身以為好簡單,都係幫佢地檢查下功課,原來好複雜!佢地有時會抄漏功課,你又要上返校網睇佢地有冇做漏,雖然可能係借口,但男人始終係粗心大意啲,好多時自己都睇漏眼,太太返嚟仲發現到功課有錯。」如果要為自己在疫情期間照顧子女的表現打分,他會給自己「不合格」!
有幸自己年輕 疫情留家贏來親子關係
蔡生回想起疫情前小朋友上學的日子,大部分工作都由學校去分擔,疫情後也花了一段時間才掌握子女的網上課堂如何登入,有用的校網、資料可以在哪裡看。而且自己是幸運的,因為還年輕,很快便上手,女兒同學一些父母較大年齡,可能智能手機也未用得好,這段時間是相當辛苦。
現時,Edwina和Endy一星期也有數天是回校面授,蔡生認為他們也是被困到悶,因此心態上也變成期待和希望上學,最大轉變是幼子:「以前返學仲會扭計話唔想,宜家就唔會。」自從蔡生在家工作和子女增加了相處時間後,令他反思人生的重心應更多放在家庭,但始終身不由己,工作仍然是限制了他們的親子時間。在家工作期間,他發現女兒竟識洗米煮飯,這些他以前是從來不知道,女兒也沒有告訴自己。
相反,自己則更為遜色,在子女心目中自己可能「只係識玩」,家中碗筷放在甚麼位置也不清楚,這次疫情可以在眼皮底下看着他們成長,是最大的收獲!女兒現時更會和自己說心事,還記得最心悒的一次是疫情前自己常常早出晚歸,回家後廁所燈掣有一張女兒的手寫字條:「爸爸可唔可以早啲返,想同爸爸玩。」
媽媽自言做醜人 學霸兩字成陰霾
蔡太相比起先生更注重小朋友的學業,因此也會擔心影響了親子關係,而是否為子女報補習班更是夫妻間一直以來的矛盾。蔡生認為:「小朋友一讀書就讀20年,咁細個就開始頂得幾耐?同埋補習就可以,咁啲補習社自己嘅小朋友係咪個個考第一?」最終,蔡生決定如果女兒小一成績可以,補習的事便先擱置,但萬萬沒想到這成為了將來太太的壓力來源。
在蔡太的努力教導下,Edwina小一時便已考獲全級第一,由於幼稚園時也一直名列前茅,因此每到考試季節,身邊認識的媽媽群組總會說:「唔使驚啦,你個女學霸嚟!」這些說話都無形給了蔡太重擔,蔡太更有一次印象深刻:「嗰時我個囡英文考全級第二,老師同我講個囡可以做得更好,我心諗都已經第二。」這些由「學霸」二字衍生的壓力,令蔡太自知有問題但仍難馬上放下,近來疫情在家觀察到大女學習上也開始出現惰性,也會擔心成績會否受影響,不過幸好女兒比自己看得更開:「佢就無我咁在乎,有時仲話想試下考第二之類。」
疫情下家庭是否幸福 調整分工成關鍵
家福會了今年進行了「疫境下的家庭生活新平衡」的調查,探討「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措施對家庭幸福的影響。結果發現有家庭在這段時間的幸福感不減反增,當中關鍵是做好調整分工。
家福會高級經理註冊社工張詠珊表示,疫情下父母要調整分工,而且愈仔細清晰將更加有助減少矛盾,例如先生幫忙看功課,可能會較太太「寬鬆」,這時兩者便要做好溝通,去交代彼此的期望是甚麼,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對方,放權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另一個常見情境是,幫助照顧分擔的長輩,因太疼孫子而打破父母的約束,例如規定了不能玩手機,但長輩心軟放任,這時便要了解長輩背後心理再逐一拆解,很多時只是長輩希望得到孫子認同,希望聽到「最鍾意婆婆!」這類說話,但父母便要告訴長輩正確的心態不應如此。
相關文章:小學搞年度「小型立法會」會議 學生做匯報向校長提案申請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