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反叛期】孩子故意唱反調屬好事? 3大教育原則父母必須堅持

撰文:嬰兒與母親
出版:更新:

「這個不要、那個也不要,我的小甜心怎麼一過了2歲就變成大魔王?」面對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身為父母的你,一定要做好哪些準備?快來聽聽醫生的建議。

2歲後因認知與身體的發展正在進步,才會出現反抗行為(Pakutaso / aomidoriI)

2歲後,孩子會開始故意挑釁父母

孩子的成長比你想得更有意思。台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生劉黛玲指出,2歲前認知發展尚未成熟,但2歲後認知與語言快速發展,對身體的掌控進步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可做越來越多事,相當開心,這時為了想要自給自足做一些事,會開始挑戰父母的想法,也會出現許多莫名的堅持。

相關文章:吼罵只會讓子女愈來愈反叛 專家教實用5招令百厭星立即聽懂人話

+9

叛逆期,某程度上等於進步期

人生的第一次叛逆期出現在2至3歲,第二次則為青春期。2歲後因認知與身體的發展正在進步,才會出現反抗行為;因此認知發展不足、遲緩的孩子,叛逆期會來得比較晚,因為要能挑戰父母,也必需有足夠的認知與語言發展,以及自主意識,才會出現這種行為。

孩子頑皮,等於聰明?
劉黛玲醫生認為,家中寶貝很「頑皮」,也是一種進步,表示認知夠才能挑釁他人,某程度上要能察顏觀色,才能做出這些行為。

「不要」掛嘴上,歷時半年至一年

2歲兒常見令父母頭痛的行為,包括喜歡說「不要」、情緒化、愛生氣、故意唱反調等,一般2歲孩子多少會想有一些自主權、想反抗,但也有些孩子天生特質較溫和,在叛逆期個性起伏不會那麼大。

叛逆期何時會結束?劉黛玲醫生分析,每個孩子狀況都不同,大多歷時半年至1年,大約在4歲以後,多數孩子較能配合一些規則和規矩。

面對難搞2歲兒,父母須堅持3件事

教養2至3歲的孩子,爸比和媽咪盡量不要對孩子做哪些事?哪些原則一定要堅持呢?

+4

1. 不碎唸!對孩子說到做到

「大人很愛說,你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可是都沒有做到!」劉黛玲醫師提醒,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太多重覆的話,實際卻沒有做到,這是沒有意義的!譬如:「你玩具再亂丟,我就把它丟掉。(最後也沒丟)」、「如果不穿外套,就不能出去玩。(最後還是出去玩)」這些碎唸孩子的話,若父母無法說到做到,都是沒有效果的。

2. 給他選擇權,但選項要明確

通常孩子說「不要」是為了挑戰父母,如果大人用氣話和情緒以對,會模糊孩子學習的焦點,使他記不清前因和後果,在這階段,當孩子情緒上來要先做安撫,冷靜後再給他簡單、明確的指令和選擇。

例如,孩子跟兄弟姐妹搶玩具,明確、堅定地告訴他:「搶玩具就不能玩,反之便能繼續玩。」如果孩子選擇前者,就把玩具收起來。

再舉例,準備出門時,孩子一直堅持不要穿外套,給他兩個明確的選擇和指令:一個是穿外套出去玩,另一個為不穿外套不能出去玩。如果跟孩子碎唸、說太多,不但易模糊焦點、現場一團亂,孩子下次也會忘記,落入重覆的循環。

3. 讓孩子體驗選擇的結果

劉黛玲醫師進一步說明,如果孩子選擇不穿外套,父母就要有決心,今天真的不出去玩,給他的選擇,必須真的做得到,不能退讓;如果做不到,選項便失去意義。

所以父母給孩子選擇權前要先思考,這些選項必須在能掌控範圍內,並設定界線任其自由選擇,孩子才會想接受。但,安全的底線及危險行為不能妥協。

相關文章:李璨琛女兒元元愛挖鼻變「鼻屎女神」 專家教3招改善孩子壞習慣

+6

安撫孩子情緒後,引導孩子表達

孩子鬧脾氣時,以安撫為主,在他冷靜過後,應適時教導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如詢問:「剛才妹妹拿了你的玩具,很難過對不對?很生氣是嗎?」協助孩子去表達受到挫折與情緒的連結,並告訴他:「下次如果玩具被搶了,可以用說的,讓爸媽知道,才能幫你。」讓孩子學習表達情緒。

劉黛玲醫生強調,3歲前孩子語言已開始發展,但不一定能把情緒與實際表達做連結,當下哭可能是感到委屈,感受不見得能很明確表達,可這麼幫助他:「你是不是因為娃娃被拿走了,所以很傷心。」或「是不是因為剛才被罵,所以很難過。」或「你因為很生氣,所以一直哭,對不對?」接著引導孩子:「那你下次可以講:『我很難過、我很生氣!』。」教導他用口語表達情緒。

相關文章:【兒童成長】顏色影響小朋友行為心理 呢種顏色會令人感不安……

+17

處罰前,先檢視你給他的愛夠不夠?

可以對孩子進行處罰嗎?劉黛玲醫生認為,處罰必須建立在親子情感連結和交流之上,當孩子有被理解、被傾聽的感覺時,才願意聽大人的話,「如果父母的愛是夠的,孩子不會因此記恨、不願分享、不接受管教。」

處罰有很多種方式,剝奪也是處罰的一種,如本來可以玩玩具,變成不能玩。所謂處罰是加一件討厭的事上去,不一定是體罰、責打,如本來不須要罰站,被迫罰站;或者若是沒做到,必須做家事。處罰不見得是不好的方法,但處罰前,先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關心,理解原因再執行。

若彼此沒有情感互動基礎,卻急著糾正孩子行為或給予管教,雙方可能會引起衝突。此外,孩子若夠大,處罰前應先進行溝通,讓他認同錯誤後,再施行處罰,才有意義。\

孩子其實從小就會看臉色,若父母長期是以高壓權威模式對待時,他會習慣壓抑內在感受去迎合父母,小時候可能隱忍、表現乖巧,到了青春期或更自主時,會明顯與父母爆發衝突,到時親子關係將更難處理。

相關文章:【育兒衝擊】可愛公仔在幼兒手上面目全非 搞笑化裝嚇壞媽媽

+4

溺愛,容易養成不負責、不努力的孩子

父母沒原則地溺愛孩子,會造成孩子會變得無法分辨是非對錯,長大後容易以自我觀點考量,不會重視、尊重別人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要有甚麼就有甚麼,認為不管做甚麼都可被包容,不為了實現自己而努力,也無法為自己行為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養育2歲叛逆期孩子,父母若觀念不一致,管教上易讓孩子鑽漏洞,因此雙方應先溝通,如誰負責處理甚麼問題,或誰負責扮黑臉、白臉,在教養上更有共識和默契。

諮詢醫生
劉黛玲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碩士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住院醫生、迦樂醫療財團法人迦樂醫院主治醫生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生、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生、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助理教授

【本文由「嬰兒與母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