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停課】與子女留家變困獸鬥 媽媽還要兼顧功課:有點抑鬱!
受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影響,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日前表示,中小學繼續無限期停課。停課兩個多月以來,不少家長均擔心增加感染風險,減少與小孩子外出,變相與孩子長時間留在家中「困獸鬥」。連月來家長們叫苦連天,若然需要在家工作,更顯得困難重重,衍生不同的負面情緒。
茶媽Esther任職記者,受疫情影響公司安排員工在家工作,一對年幼子女不時瘋狂搗亂和大叫,更直言「有少少抑鬱」!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Victor)指,家長宜為孩子建立習慣和常規,並建議家長安排私人時間及透過靜觀練習,自我覺察及照顧情緒,同時利用區域概念(zone concept),讓孩子習慣父母在家工作。
攝錄:李偉軒、麥子榮
剪接:李偉軒
停課在家搗亂
茶媽Esther育有5歲的茶茶及3歲的茶妹,停課期間,兩名年幼子女鮮有外出。她表示,由於子女還小,未能自行處理學校網上的功課,她每天要陪伴茶兄妹完成網上功課,兼任老師的工作,之後就會看電視,以及自創不同玩意。
「最頑皮的時候是把所有玩具拿出來,基本上是不能走路的,他們會把路封了,會說『唔得你唔可以過去呀』。你走過的時候要經過一些『關卡』,他們會設計成你經過這裡要付費,或要嘟八達通。」
採訪當日,茶茶和茶妹完成功課後便開始玩耍,不消半小時,原本整齊的客廳已經遍地玩具。當Esther著茶茶收拾玩具,茶茶明言「唔想執」,向媽媽發脾氣扭計。Esther表示,孩子不時拒絕讓她去碰他們的東西。「他們會說『你不要碰我的東西,我弄好了我的東西,你不可以碰』,最後唯有與他們一起收拾。」
衍生負面情緒
疫情之下,Esther需要在家工作。兩名子女長時間在家,也令她難以專心。「當你想專心工作,他們會大叫『媽媽媽媽』、『媽咪媽咪』,本來記得的東西,都一下子忘記;想到的東西、靈感,被他們一嗌,也統統不見了。」她補充,疫情之下孩子少了外出「放電」,一個星期只有一天能夠午睡,她只好把握這段時間完成工作。
Esther坦言自己少了出街,也沒有帶孩子出街,感到「有少少抑鬱」。「唯有找一個私人空間及找事情做。原本平日孩子於每晚9時、10時睡覺,我基本上有兩個小時的私人時間(me time),玩玩電話,但他們現在基本上12時才睡,我要延遲私人時間,變相把睡眠時間押後,1、2時才可以睡。」
Esther在家中自創的玩意:
易有情緒起伏
註冊心理學家程衞強(Victor)指,小朋友精力無限,但奈何疫情之下什麼地方也不能去,長時間留在家,精力變相在家發洩出來,出現搗亂、爬來爬去的情況。「以往幼稚園小朋友至少有3至4小時在幼稚園,加上放學後可能到公園,總計花上4至5個小時在外。但現在的問題是,家長連這4、5個小時的私人時間都沒有了,孩子多了行為問題,父母便多了勞氣。」
Victor解釋,疫情之下,家長易受過去導向及未來導向的情緒夾擊,繼而出現負面情緒。「小朋友頑皮,搞亂家裡的物件、畫花牆壁,你會有憤怒,這些稱為過去導向情緒;同一時間家長亦有未來導向的情緒,包括各種擔心、焦慮。例如帶兒子外出買菜,擔心會否帶了細菌回家;又擔心兒子出街會否周圍摸,帶病毒回家;若孩子就讀K2或K3,小學面試的安排未有確實方案,亦會感到擔心。」他補充,除了小朋友,疫情本身、社會政策、制度、官員反應等,都是令市民有情緒起伏的原因。
自我覺察情緒
Victor表示,當小朋友在搗亂、不肯做網上功課,或行為不配合父母,父母要先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不論是憤怒或是抑鬱,如察覺不到,『爆』了小朋友,甚至已體罰了他,結果已不能逆轉,所以自我覺察是第一個需要的步驟。」
當覺察到負面情緒,第二步便是要懂得抽離。「抽離的意思可以是離開出現情緒的場所,或將小朋友移離現場環境,這個步驟都是很重要的。當然最好是家裡有其他照顧者可以接力替補,尤其若父母雙雙在家工作,最好不要兩個同時去照顧小朋友。因為當兩個一齊發脾氣,小朋友便會雙倍受罪。若只有一個照顧者,也要抽離自己的崗位,如定時給自己5分鐘的休息時間,洗個面、聽首歌。」
安排私人時間
Victor續指,第三步便是安排自己的私人時間(me time)。「常見的狀況是當小朋友睡著了,家長便很忙的去做家務或其他要事。私人時間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情緒也會有影響。」他建議家長協助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作息時間,當小孩子午睡,或晚上睡著了,便抽5至15分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包括聽音樂、做瑜伽、看電視,甚至一個舒服的浸浴,以照顧自己的情緒。
「另一個推介的活動是每天5至15分鐘的靜觀練習,即一些呼吸練習,將你的專注力帶回當下一刻,觀察身體和情緒上的感覺,包括自己的憤怒、擔心和焦慮。科學實證,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靜觀有助釋放壓力、加強大腦的情緒管理,減少衝動行為如『爆仔』、『爆老公』的情況,甚至提升專注力、記憶力、人際關係和執行能力。」
建立習慣與規律
當遇到孩子扭計,不容許父母收拾玩具,Victor提醒家長,這個時候需要「溫柔地堅持」。「當小朋友唔畀你執,你又唔執,便處於一個膠著狀態。日常可協助孩子維持一個正常生活規律,甚至設定一個時間表。舉例說設一個甜品時間,跟他們說『執完啲玩具先可以食甜品,如果唔係冇得食。』佢可能會喊、會扭計,家長於過程便需要『溫柔地堅持』,不是罵他們,而是跟他們說『OK我知你想食雪糕,麻煩你執好玩具先食。』活動隨後有一個更吸引的活動,不完成便會停滯。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他們會扭計、會喊,嘗試令你屈服,但習慣一旦建立了,更容易令小朋友自律。」
除此之外,Victor提議亦可採用遊戲方式。「包括鬥快執、一齊執。這當然要視乎小朋友的年紀。兩、三歲會受你氹,四、五歲同佢講鬥快執,可能會話『咁你贏啦、你幫我執埋啦』,所以這些習慣最好是從小開始培養。」
簡單親子運動
家長在家工作,若家庭裡沒有其他照顧者幫忙,難免會令人分心及難以專注。Victor建議可利用時間區間和區域概念(zone concept)。「跟孩子說明,這房間是我工作的位置,另外是為小朋人和大人而設的家庭區域(family zone),小朋友會知道媽媽逗留在這個區域是在工作,不可打擾。家長工作一段時間,亦可進行小休,出去與他們進行親子活動,如講故事、親子遊戲,令小朋友習慣父母在家是會工作的。」
至於孩子停課在家,可如何消磨時間?「我強烈建議做一些簡單的親子運動,讓他們可燃燒能量。網上也不時見類似的有趣影片,例如與父母與孩子鬥快鴨仔跳,我也看到朋友把汽水排成兩行,形成一條長路,父母與孩子鬥快由起點爬到終點,這些都是極速短時間內放電的活動。」
其次是趁著停課教導孩子自理能力。「孩子上學時一直在忙學業,但我們同時經常怪小朋友不懂自理。家長可在這段時間教他們下廚,如幼稚園階段,便未必需要開火,可教他打蛋之類;家長在旁的話可嘗試開電磁爐、炒蛋,之後可以一起合作做早餐。最近我亦訓練兩個小朋友去開爐下廚,他們已是小學階段,現在我只需站在旁邊監察他們使用爐具,他們已可自己製作早餐和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