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對疫情不安變「盲搶」 4招「抗疫定心丸」|陸詠詩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社會到處正瀰漫著一種焦慮恐懼的陰霾,一方面擔心自己和家人受感染,另一方面「盲搶」糧食及口罩潮更令人感到焦慮及難過。面對疫情所帶來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難免容易感到不安、憂慮、緊張、沮喪及無助,這些都是自我保護機制下的常見正常反應,心理學上所謂「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是當在大自然遇到猛獸,我們便要選擇逃命或搏鬥。
在面對這次嚴重的傳染病疾患,擔憂生命可能有危機的情況下,我們會盡力想辦法找物資生存及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及家人生病,這些行為反應 是可以理解的。
【編按:作者為心理學家陸詠詩博士】

然而,除了要保護身體及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我們不要忽略面對當前危機的心態,要調節穩定自己及家人情緒,保持希望及正面的意志,才能讓我們安然跨過當前難關,我們不妨參考以下定心法,幫助自己及家人渡過這次危機:

定立遵守健康指引 不高估危機

疾病當前,我們不妨多參考衞生署等的健康指引,做好預防措施,勤洗手、在公共場所等戴上口罩,注意個人衛生等,為自己及家人訂立合宜的應變計劃,例如:留意自己及家人有否患病徵兆,萬一需要求診,需要通知甚麼地方或機構(包括:工作機構、其他家人、醫院等)及作些甚麽計劃安排(例如:安排甚麼同事協助工作等),未雨綢繆,將有助提升我們的控制感,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同時,提醒自己不要過分高估當前危機,只要我們能維持穏定的生活作息及營養,加上適當的運動,我們不需過分擔自己或家人會染病。

安定自己身心 不自亂陣腳

每天訂立一些短暫時間讓自己安定身心,我們可以進行一些靜觀練習,或刻意安排一些閒餘感興趣的事情,例如:聽音樂、行公園、祈禱靈修、做運動,暫時放下其他訊息、意念及工作,讓自己真正放鬆。

確定分析資訊 不被情緒主導

在疫情的陰霾及充斥不同的媒體資訊下,我們很容易接收到不少錯誤及不實資訊。我們不妨適當地限制自己接收訊息,例如:每天限時不超過兩小時,也要提醒自己需要理性分析及過濾所接收的媒體資訊,不要被情緒主導,墜進過份恐慌的「盲搶」漩渦中。如果有失眠情況,更要留意避免在睡前接收太多相關訊息,以免更難入睡。

定時互相關心 守望相助

「難過難過關關過」「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香港人憑著守望相助,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今次也不會例外,在危難中更要發揮獅子山下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香港人精神,我們不妨多與家人保持聯繫,主動表達關心及提供協助,分享感受,縱然未必可以安排家庭聚會,但是我們可以電話、心意咭等互相問候及支持,甚至與孩子一起把一些多餘的防疫物資轉送給一些獨居長者、清潔工人及露宿者,以行動實踐「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美意。

盼望我們能在經歷危難中,能守住盼望,也互相守望,安然渡過這次難關。

作者簡介:陸詠詩博士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

陸博士現任聖基道兒童院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及副院士,具超過十年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及家長提供臨床心理評估、諮詢及治療的工作經驗,並曾多次應邀為不同學校提供專業培訓講座、工作坊及小組,包括:正向心理、如何處理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及行為等主題。

機構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於1935年成立,最初主要收容當時社會上的孤兒,現時已發展成為多元化的兒童服務機構,更是全港擁有最多兒童之家服務名額的非政府機構,致力幫助兒童在關愛的環境下成長,發展潛能,並且活出豐盛人生。

服務內容包括兒童住宿服務(兒童之家及寄養服務)、幼兒服務(幼兒園、愛幼坊及童行有愛—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及非政府資助服務(健苗軒、生活好點、同心牽及臨床心理輔導服務)。

按圖即睇詳細出門防疫步驟:

+4

按圖即睇詳細入屋防疫步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