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理財】如何讓小朋友正確使用利是錢 理財專家5大建議
過了正月十五,相信小朋友的利是錢已經拆得七七八八,但下一步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小朋友的利是才正確呢?「充公」小朋友利是?先為小朋友保管?讓小朋友購買喜歡的玩具?開銀行戶口?親子理財專家李錦表示利是錢是訓練子女耐性及設立目標的好機會,但應該幾歲教小朋友管理利是?應該如何向小朋友灌輸正確理財觀念?李錦建議家長以下6招。
(資料圖片)
一.5歲起可學理財知識
過完一個新年假,小朋友收到利是當然會很高興,但家長應如何協助小朋友分配利是才令他們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甚麼年紀適合學習理財?
親子理財專家李錦說:「幼稚園中班至升小學前,即大約五至七歲的小朋友會開始有能力學習理財觀念,他們亦會學始討論如何使用利是錢。但對於五至六歲前的小朋友,家長應自行把小朋友每年的利是錢收起;若有多名子女,應以多個公文袋或盒子分別收藏利是錢,讓子女明白這是他們的利是錢。直至小朋友至六、七歲時,家長應鼓勵子女把收藏的利是錢拆開,點算有多少利是錢,若有2000至3000元利是錢,應為子女設立銀行戶口。」
二.認清收利是的背後意義
李錦此認為在收取利是錢時,其實是子女學習感恩的好機會,他說:「首先,家長應教導子女利是錢是一個『祝福』,與金額多少無關。家長應告訴子女,他們也會把利用錢送給其它人,所以這是一個『分享』的過程。家長應提醒子女,不要在收到利是錢時立刻拆開利是。」李錦認為延遲拆利對小朋友是有幾方面的好處,首先是避免子女認為金額較少的利是錢等於較少的祝福,可讓子女學習到「等待」的理財概念,教導子女不應處處作出比較。
他建議父母在提醒子女的過程中也能建立權威,如告訴子女應如何使用、在何時用利是錢,令子女明白到父母亦有權與他們一起管理金錢,亦能讓子女從提醒的過程中體會到父母的關心。
三.接觸金錢之前應定下規矩
另外,李錦認為家長可以陪伴拆利是,但要在接觸金錢前,應定下規矩。他說:「如不要一次過使用利是錢,要計劃好才買東西;又例如是使用『先儲錢,後用錢』的儲蓄方法,若有1000元利是錢,要儲起200元,才可使用剩下的金錢,儲起金額的比率沒有規定,按父母意願而變。不要即時滿足子女慾望,應訓練子女耐性,研究證實,比起沒有耐性的人,有耐性的人將來的成就會大得多。」
四.有條件補貼子女購物
李錦認為「等待」對小朋友來說是很難學習的,肯等待的小朋友已經是十分乖巧。學習建立耐性在研究上稱「延伸滿足」或「延遲滿足」,是由先天因素、後天培育和父母榜樣三者組成,是通過生活逐步長時間累積的,如果當利是錢不夠買小朋友想要的東西時,家長可以酌情補貼子女。
他說:「即使利是錢足夠購買小朋友想要的東西,但佔總體金額太大,家長亦可考慮補貼部分金錢。例如子女已有4000元,想買4000元的物品,家長可以考慮補貼2000元,讓孩子在購買物品後仍能有一些儲蓄。這樣補貼金錢的技巧能讓子女學習等待,而父母亦能諒解孩子需要,達到教導子女理財的中庸之道,但要注意的是,補貼金錢不代表父母可以縱容孩子『要乜有乜』或『即要即有』。」
李錦強調藉補貼金錢教育孩子「等待」,家長應視乎子女有合理需要時才考慮補貼金錢。若子女已擁有兩部手提電腦,家長不應再補貼子女購買第三部手提電腦;但若子女已有一部使用多年的手提電腦,需要一部新的手提電腦,家長便可考慮補貼金錢。
五.開立兒童儲蓄戶口好處多
另外,李錦認為家長應為子女開立兒童儲蓄戶口,一方面是因為在開立兒童儲蓄戶口後,小朋友不容易隨時取用金錢;另一方面,銀行也會定期發放利息,家長可藉此機會教導子女儲蓄的重要性,並建立耐性(等待才有利息)。
他說:「值得一提的是,家長不必告訴子女儲錢利率低等較複雜的問題,只須教導子女明白儲蓄金錢、利息及累積財富,等基本理財概念即可。」他認為若小朋友已經擁有2000至3000元,不應繼續在錢箱儲錢,因為小朋友會對不能隨時取用金錢而感到非常惆悵。
最後,李錦建議家長不應為子女的八達通辦理自動增值,因為孩子可能不太明白自動增值的概念,認為金錢是「自動」增值出現的,實際上並沒有使用金錢。反之,家長應儘量避免辨理自動增值,讓子女在用畢金錢後,才告訴父母增值,明白金錢是有限的。另外,理財是需要長年累月的學習的,小朋友可在生活上學習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