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誤會被瓜分物品?5個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博士媽媽

撰文:博士媽媽
出版:更新:

分甘同味,獨食難肥,與別人分享美食或快樂的事,一切會變得更美好。對於年幼的小朋友來說,或許較抽象難明白,家長可以正向教育及生活實例,讓小朋友感受到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而不是被人瓜分了自己應得的東西,家長切忌強逼孩子分享。有以下五種方法,可讓小朋友生學習與別人分享。

(一)分享不等於蝕底

分享是一種社交禮儀,孩子牙牙學語時,當媽媽問孩子:「畀媽媽。」這些幼兒多數會願意「畀」,不會考慮到「我的」概念。但到了踏入學階段,小朋友開始懂得解讀別人的想法,反而不會這麼輕易分享,家長應以正面方式鼓勵孩子分享,例如讚賞孩子願意與別人分享、又或孩子願與別人分享美食時,可以多獎勵他們,而不是從中扣減食物等。同時,家長們不要強逼孩子與別人分享,讓他們感受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

(二)製造雙贏局面

許多小朋友希望獨佔玩具,而不與別人分享時,家長可以將「分享」變成一件美好的事。例如一個小朋友即使有很多件玩具,一個人無法玩捉迷藏,若要拍手的「黑白」遊戲,最少也需要兩個人一起玩才可以。若三人以上,小朋友即使沒有玩具也可以玩大風吹、爭凳仔等遊戲,家長讓孩子感受到多人一起玩樂,所得到的樂趣更多,孩子自然願意一起玩。

(三)父母以身作則分享

父母的行為本身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如何,孩子也會模仿。例如父母事事斤斤計較,不願與別人分享,凡事計算,孩子潛移默化,也會有樣學樣,尤其是年幼、未有分析能力、不懂思考的孩子。若要孩子懂得分享,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四)可分私家及公家物品

分享是美德,也是社交禮儀。不過,小朋友和成年人一樣,或許有些具紀念價值的物品或毛公仔,是他/她珍而重之的,不願與別人分享,並非自私。我們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容許他們保留部份屬於個人的物品,部份是他們可與別人分享的。

(五)以同理心與孩子溝通

小朋友開始認識世界不同事物,許多待人接物的態度需要學習,家長可陪著孩子看圖說故事、玩角色扮演遊戲,這對孩子心智解讀、決策判斷能力發展有幫助,亦有助小朋友更容易與別人分享。同時,家長不要以願意分享與否評定孩子的乖與不乖,我們應了解當時的情況,公平處理。

作者簡介:秦蓁博士 Joyce chun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博士,身兼言語治療師、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校監、社企創辦人於一身,育有兩仔一女,愛鑽研孩子成長,常透過小把戲訓練學生及孩子,開設「博士媽媽」facebook專頁,與家長分享育兒心得

作者Facebook專頁:博士媽媽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