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夫離異後自學鋼琴重建自信 四孩媽媽:個人興趣讓家庭更快樂
自古以來,女人的一生似乎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生涯規劃」——小時是家中的女兒、媽媽的好幫手;到了適婚年紀便該組織家庭,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兒女長大、成家立室後便成為保姆幫助照顧孫子,好讓兒女放心外出拼搏……從小到大,生活和貢獻都離不開家,似乎家庭維繫得好,便是女人的最佳成就。
現年35歲、育有4名子女的黃圭鈺(Constance)在幼年時父母便離異,媽媽又只偏愛妹妹,漫長又孤獨的童年讓她在21歲時便急著早婚,期望組織自己心目中的快樂之家來彌補心中的缺口。可惜後來婚姻生活並不愉快,當了9年家庭主婦後、30歲時Constance毅然決定離婚,失去生活重心亦讓她失去自己。在心理輔導員的鼓勵下,Constance開始培養興趣學習鋼琴,3年來每日彈著琴鍵,也慢慢重塑自身的價值:「學音樂對家庭主婦來說很奢侈,以前覺得即使學都應學些功能性的,有實際貢獻、可以賺些外快幫補家計。現在才知知道興趣其實對自己的情緒和家庭可以有很大的正面影響,其收獲比金錢更豐富。」
撰文:李欣愉
攝錄:李偉軒
失去惟一的角色 覺得自己係零
「兒時媽媽較偏愛妹妹,覺得沒人疼愛,二年級已經要買餸煮飯做家務,長大後便想快點結婚,早些離開原生家庭,組織自己的家彌補兒時不足,就會開心一點。」因為心急,讓Constance與第一任丈夫在未有充足了解下便組織家庭,踏入婚姻不久便發覺現實不如想像中美好。
與丈夫性格不合、忙於照顧小孩,每天重覆瑣碎又單一的生活讓她如沒有施肥的花般漸漸枯萎。困擾八年後,Constance終於狠下心脫離這不健康的家庭生活。「初結婚數年其實已不太幸福,但因為自己童年的影響,不想小孩和自己一樣在單親家庭中成長,所以堅持維持家庭。後來發現在假像下生活也不會快樂,因此決定離婚。當時沒有事業、沒有朋友,連惟一的家庭和角色都失去後,就似乎一無所有,覺得自己好失敗。」
Constance形容離婚後的世界非常黑暗,個人價值感極低,有段時間更需要服藥來壓止自殺的衝動。在輔導員的建議下,Constance開始多年來沒嘗試過的事—培養興趣。「輔導員表示如果生命太偏向著重一個方向,便容易失去自己,情緒亦容易受困擾。」她回憶兒時喜歡音樂、想學芭蕾舞,但除了當時家庭經濟不能支持,媽媽亦不鼓勵她學音樂:「媽媽認為讀書才是重要,長大後對生活亦不會有幫助。」Constance乘著這契機重新接觸兒時的興趣,在大約2017年時學習鋼琴:「這三年內其實只上30多小時鋼琴課,後來因為資金、時間和老師不配合而不能再上課,便轉為自學。」
三年已達標考獲8級
Constance從零開始認識每個琴鍵,並計劃五年內考到八級,最後三年間已達到目標,一個全職家庭主婦是如何做到的呢?她指四個小孩原本已要分擔各種家務,例如二女兒Elise放學後要幫忙買菜、三女兒Priscilla和小女兒Eunice則要幫忙處理食材,而白天在家時則利用各種空檔練琴,例如等待衣服洗好的時候。「如果睡覺和吃飯大約用了12小時,照顧家庭花了3至4小時,其實我還有很多時間,每日可以練上6至8小時。我又不是從小便學習,因此要更努力才能趕上。」
學會彈琴後,每當Constance再有負能量時,便多了一個宣泄的途徑:「以前不開心就好容易向小孩發脾氣,又或躲起來哭,甚麼都不想做,生活好像停頓了。現在只要彈彈琴便會冷靜下來,心情便會舒服一點,明白到不開心的環境、情緒雖然仍然存在,但我多了一個方法去調整情緒,可以跟難關共存。」
快樂會傳染
問到媽媽學習鋼琴後的轉變,13歲的大兒子Moses指現在的家比過往快樂得多:「以前會看到媽媽哭,四兄弟姐妹說到家庭的煩惱都會哭,現在不會,日日都好開心。」媽媽的快樂會傳染給家人,Constance指過往家庭氣氛不好時,後果亦會反映在小孩身上,例如上學時沒心機,忘東忘西,她沒想像過一項興趣除了讓自己更積極正面,也為家人帶來益處。「以前或會覺得要學都要學些有功能性的、有實際貢獻的興趣,可以賺些外快幫補家計的,而不是攝影、插花這些看來『不切實際』、對家庭經濟是沒貢獻的事。學音樂對家庭主婦來說可能很奢侈,但其實對情緒有很大的正面影響,雖然不能一一明確地形容,但的確看到小孩比過往更積極,這些收獲比金錢更有意義。」
學會體諒小孩
回憶初學鋼琴時,Constance沒由來的覺得緊張,或許是希望給外界呈現最好的一面而苛刻對待自己:「從小到大都會聽到有人說媽媽應該是怎樣、太太該是如何、做兒女應該是怎樣,你的性格如此,將來就該找個怎樣的人嫁,過怎樣的生活便會讓人很羨慕,於是我就不停做別人眼中的自己。後來老師跟我說,彈琴不是做別人眼中的你,彈琴就是分享我喜歡的音樂,不需理會別人的眼光。」
Constance形容自己是個容易過份緊張和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小孩給予很大壓:「以前會上youtube看別人演奏的影片,也希望自己可以這麼厲害,從而質問自己為何這麼努力還是做不到?老師告訴我,18歲就彈適合18歲能力的歌、8歲就彈適合8歲的,我只是初學數個月,就應彈適合初學者的歌。在彈琴上我學懂享受當下、欣賞這個階段的自己,更懂得代入教小孩的情況,明白小孩在不同年紀有不同的能力,強逼也沒有用。」
這三年Constance多彈自己喜歡的歌,而不會為了考級而選擇對考試有利的歌曲。同時亦明白興趣不能在強逼中學習。她指Moses很有音樂天份,4、5歲已經有不俗的表現,但因為自己不會教,以強硬的方法催逼Moses練習,後來卻令他抗拒彈琴。「原來當家長願意給予空間是可以讓小孩重拾興趣的。後來有數年我一隻字也不提彈鋼琴,親友問Moses學得怎樣了也不說,家裡買了琴也不會叫仔仔過來彈彈,完全放下對他的要求和壓力。過了大約一年,自己每天的練習慢慢感染到他願意重新開始,後來除了鋼琴,他過學了結他和其他樂器。」
Constance今年勝出了《今生不做機械人延夢計劃》,計劃鼓勵家長擁有自己的人生和夢想,作為對子女的榜樣,亦期望透過夢想實踐,讓弱勢家庭得到更多支援。「可能很多媽媽跟自己過往一樣,每日埋首家庭照顧家人更天昏地暗,我想跟她們分享當找到興趣、找回自己後,原來可以讓家庭有這麼大的轉變,可以讓人生如此不同。」每人在不同環境、崗位都有不同角色,但最核心的,還是「自己」,我們都值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