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情緒】只要爸爸這樣做 就能幫助幼兒表達內心感受│招雋寧
有天兒子把所有積木掃在地上,皺著眉頭,一臉不高興,發䁅盯。事實上,發䁅盯係爸爸的強項,所以我很快就身同感受。我走到他旁邊說,「積木很難砌,已經試了好多次,覺得好䁅盯。」兒子點頭,說了「好䁅盯」。我陪他一起慢慢感受積木凹凸位置,然後成功砌了,又紓解了䁅盯情緒。我學到這種互動,與最近讀到關於mind-mindedness的研究有關。
未有在意心智 變相欺負幼兒
從字面看,Mind-mindedness的意思就是「經常去在意(-minded)幼兒心智(mind)的程度(-ness)」。換句話說,你是否把剛出生的嬰孩,視為一個有心智自主、意識、喜好、想法,並且完整的人呢?
當你認為幼兒和你是對等的人,就會採取先向他表示「我和你握手」才伸手碰他,而不是用成人高姿態方式挑逗他的臉龐,說:「喂!」或者「點解唔叫我?」。大人們不在意小孩心智的逗樂,在不知不覺地變成以大欺小。
這樣說好像很嚴重,但你可以再想:一個成年人也不會「逃逗」跟自己「咁高咁大」朋友的臉龐,作為尊重的打招呼方式。孩子受到不尊重對待,同樣會不高興,只是未懂表達,也反抗不到大人突如其來的舉動
荷蘭研究:這種爸爸讓幼兒一歲就懂應付情緒
話說回來,荷蘭學者在2018年發表Mind-mindedness的研究。 團隊發現當爸爸在意子女的內心世界,即能夠發現幼兒的情緒,然後用口描述出來、用身體語言表達,又或是能描述子女的想法和喜好,常常重提一些共同回憶和經歷等等,都能夠讓幼兒早在1歲時,開始能夠應付他自己的情緒。 Mind-mindedness提醒每個爸爸把幼兒看為人,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沒有敏銳子女心智的爸爸,更多採用的是威嚇、惡待和強迫的相處方式。當內心不被明白,自己也會搞得不清不楚,自然也較難表達和調節感受。
爸爸要做的,就是說出子女的心底話
最近和未足兩歲的兒子參加了一場婚禮,現場有很多朋友想認識他,又和他說話。對兒子來說爸爸的朋友是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人,而且在他面前走來走去,有時二話不說就碰他,有時又抱走他。這對他來說都是很不安全的情況,既不懂拒絕,又不敢反抗,一臉呆樣。我嘗試描述他「心底話」:「周圍很多陌生人,所以覺得很緊張。他們都是爸爸的朋友,都是安全的」。不久後,他自己在爸爸朋友面前說了一句:「緊張!」。這句話令朋友驚喜,也是我和太太第一次聽到的。情緒得以表達, 兒子臉上緊張的表情也舒緩了不少。
參考資料:
Zeegers, M., De Vente, W., Nikolić, M., Majandžić, M., Bögels, S. & Colonnesi, C. (2018). Mothers’ and fathers’ mind-mindedness influences physioloigcial emotion regulation of intafacts across the first year. Developmental Science, 21, 1-18.
作者簡介:招雋寧(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作者組織網站:http://www.familyvalue.org.hk/rd.html
全職爸爸,認為世上沒有爸爸是兼職的。好奇心重,鍾意研究爸爸角色,希望有日搵到傳說中的父能量。每天在好爸爸中心上班,並負責管理一個研究父職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