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社區】結合書本、社區導賞及速寫 親子體驗九龍城歷史文化
你認為自己居住的社區有何特色呢?你又會用什麼方式帶領孩子們跟社區連結起來呢?
有團體認為九龍城區意象豐饒,多種文化、歷史、創新等元素交叉並存,因此以書本、社區導賞及速寫充當媒介,連結社區景物與家長和孩子們,加深他們對九龍城的認識。
攝影:黃舒慧
Color My Community 和 Rolling Books 合作舉辦的「親子導賞速寫班」,先後於九龍城和土瓜灣舉辦了三條不同的導賞路線,並於九龍寨城公園、石屋家園和牛棚藝術村這幾個富有歷史故事背景的地方進行戶外寫生。
他們認為,推廣閱讀的機構只限於書本上的知識增長,缺乏讀者的親身動態感受;導賞團主要以社區的歷史或文化傳統作主題,較適合高中生或以上人士;而戶外寫生也多是以大人為對象的歷史街道速寫,小朋友好像沒太多機會接觸戶外寫生。於是這次活動就結合書本、社區導賞及速寫三個元素。
其中在牛棚藝術村路線中,參加者到訪了九龍城渡輪碼頭、海心公園、土家故事館、九龍城區劏房外圍、榮光街及牛棚藝術村。
第一站:九龍城渡輪碼頭
大家一開始在九龍城渡輪碼頭集合時,負責帶領導賞的James向大家展示一幅「穿著裙子的小女孩站在跳飛機的格子上」的圖畫,介紹香港著名作家「西西」筆名的由來。「西西因為小時候很喜歡玩跳飛機,就創作了這個充滿童趣的筆名。小朋友也可試試以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的名字畫下來呢。」
之後,他就介紹這裏以前有三個碼頭,除了載人,渡輪還會載汽車。在未有海底隧道的年代,汽車就靠搭船過海。並引述西西一段對碼頭的描述:
其實,九龍城碼頭本稱龍津渡,遠道而來的船隻,運貨上岸,.......船上有人上岸了,船上的黃狗搖著尾巴興奮地跑來跑去。
James坦言,此區將來會有港鐵站,可能會遷拆碼頭,所以希望孩子們可以用眼睛、畫作把對這個地點的回憶記錄下來。
第二站:海心公園
離開碼頭,大家移師到海心公園。海心公園原址為海中的一個小島──海心島,原址有一座海心廟。海心島上怪石嶙峋,其中以魚尾石最有名。島上原設有龍母壇,往日參拜者以漁民和水上人居多。土瓜灣於1964年進行填海工程後,海心島就與陸地相連,龍母壇亦移至下鄉道天后廟旁。大家了解過海心公園的歷史後,James又引述一個對此地方的文字描述:
區內連遊山玩水都有好去處,海心廟是也,.......還記得有個女歌手曾在台上唱出《永遠的微笑》,畫面和歌聲至今竟仍歷歷在目,是周璇經典名曲的魅力嗎?
第三站:榮光街(九龍城區劏房)
往街道繁忙的市區方向走,大家來到榮光街,停在一幢「圓角」建築物對面。James解釋這類外形奇特的大廈,其實是舊式建築,為了遷就街道的形狀而建。接著,James就著孩子們想想自己的家是什麼形狀的,是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然後他就拿出一本繪本-《神奇小盒子》,講述有人住大房子、有人住小房子,而主角的家卻是一個小盒子(即劏房)。雖然主角的家很小,物質貧乏,但他在小盒子裏也有很多快樂,也藏了很多心事;故事輕鬆帶出貧窮議題和住房問題。
第四、第五站:土家故事館、海心龍母廟
經過大街小巷,James帶大家去到土家故事館和海心龍母廟。土家故事館是由社區文化關注、維修香港兩個團體共同營辦。這個屬於大家的公共空間不時舉辦展覽、工作坊及講座,又會有街坊透過導賞帶其他市民認識土瓜灣,是名符其實的「街坊聚腳地」。
而海心龍母廟就是原本在海心島的龍母壇,跟之前大家去過的海心公園作個前後呼應。
最後一站:牛棚藝術村
活動尾聲,大家去到牛棚藝術村一起回想剛才到訪過的不同地方,想想哪個地方令自己有深刻的體驗,挑選一個把它畫出來。速寫導師大Kay在現場指導孩子們運用不同色彩和繪畫技巧,把自己的心中所想表達出來。
認識社區文化 同時享受畫畫樂趣
家長黃太和李太都認為活動可以讓孩子認識一下舊區,同時又可以享受畫畫的樂趣,導賞的內容有趣,包含她們都未聽過的文化背景。而張太就認為平時出門都匆匆忙忙,難以慢慢跟孩子觀察周邊的社區環境,這次活動是個好機會。
主辦方表示,他們最初有擔心要小孩子走 1.5小時的路,之後可能不能集中精神坐下來慢慢寫生。但經過首兩次的活動,大人和小孩子都是享受長達3小時的親子時間,這個畫面讓他們看得很感動。另外,在速寫的時候,家長的參與不比小朋友遜色,他們大多與小朋友一起執筆速寫,甚至有家長在活動完結後不願離開,留低與速寫導師交流素描心得,這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他們有信心將活動延伸到其他地區,現時正在徵詢讀者意見,希望將來會在長沙灣、 香港仔、觀塘哪一區舉行。有興趣參加活動的家長可參閱活動網頁:Color My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