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脾氣差行為壞就要罵和罰? 學習情緒管理和調解吧

撰文:清君
出版:更新:

現今世代,很多人都會話「你唔識教就唔好生」,從很多新聞、熱話,又的確有很多沒家教的情況。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例如早前講及有網民搭飛機,提及一家四口的兩位小朋友到處奔跑,又頂到其他乘客的座椅背,遭多名乘客投訴,後來換來家長一句話:「小朋友鍾意玩咋嘛包容下啦。」可見身教及家教的重要。

在中國古代有儒禮教育,最為人熟知的模範家庭乃是謝安,一則趣聞是謝安夫人問:「怎不見你教育兒女啊」,謝安則答道:「我一直在教育啊。」意思是,他的日常言行舉止,就能起潛移默化之用,身教和言傳都同樣重要,但小孩子會模仿大人行為,而且話語也未必能理解通透,身教就顯得更有用了。

早前講及有網民搭飛機,提及一家四口的兩位小朋友到處奔跑,又頂到其他乘客的座椅背,遭多名乘客投訴。(Gettyimages/視覺中國,示意圖)

不過,近年來可能移風易俗,又或者香港始終是個西化的城市,傳統教育在這世代似乎已日漸式微。同時,也有一些新的概念日漸萌芽,例如情緒管理。對於孩子,他們最易感受到的是情緒,例如父母爭鬧他們會深受影響,當下會驚慌恐懼,過後,潛移默化,會容易暴怒,學習父母言行。

父母不能只說孩子不聽話,話他們「曳」,要了解背後因由,例如孩子哭鬧,可能是不開心,但「不開心」很籠統的,不開心可以是因為失望、沮喪、妒忌等,父母要了解清楚,再循循善誘,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耐心。小弟早幾日去了一個故事演講工作坊觀摩,是次活動由香港家庭福利會及恒生銀行合作舉辦,請來註冊社工和專業調解員教導小朋友了解各種情緒,並從中學習如何解決衝突,等到高小以後,小朋友再接受調解培訓,即可成為朋輩調解員一展所長。

父母不能只說孩子不聽話,話他們「曳」,要了解背後因由。(Gettyimages/視覺中國)

該系列故事由「鷹明」、「龜背」、「熊忍」和「鯊膽」出任主要角色,顧名思義,四大動物有不同的個性:協作調解、凡事逃避、處處忍讓和衝動易怒。這些個性俯拾皆是,就像我們不同人有不同個性一樣,當日介紹的故事名為「誰偷吃了我的蛋糕」,當中故事情節在此不講,但利用講故事可讓小朋友知道,什麼情景下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調解」這個概念,主要都是以溝通去解決衝突。

該系列故事由「鷹明」、「龜背」、「熊忍」和「鯊膽」出任主要角色。(作者提供)
註冊社工張姑娘和黃姑娘跟小朋友講故事。(作者提供)

像是當日有位小六學生叫向晴,在成為朋輩調解員後,也有到來分享她的經驗。有時候衝突未必是很大的事,小至走路不小心絆倒、因為遺失文具等,也可以釀成大事件。雖然她本身沒有怎樣處理過「大事件」,但她學習調解技巧,是因為她思考衝突出現時,會不會有師長介入的另外一些方法呢?

於是她想了解,從調解中學會了聆聽、給予意見、處理衝突等技巧。在認識到情緒、調解手法前後,她直言有很大改變,以前可能什麼都只會忍氣吞聲,什麼都當成自己過錯,但求息事寧人;但現在已能解決一些小紛爭,也有些同學會主動尋求索助,讓她從中擔任調解,小事化無,不讓友誼留下傷疤。

向晴思考衝突出現時,會不會有師長介入的另外一些方法呢?(作者提供)

或者,大家會說學習什麼調解、學習什麼溝通技巧,會讓孩子很早就脫了孩子的模樣。但,先撇除一些大人才懂的東西,讓孩子明白人人個性不同,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將其同理心彰顯出來,就能養成一個將來的良好公民。

但願各位爸爸媽媽一起努力,在教育孩子以外,自己也能多注意情緒管理,言傳身教也能做好點。

撰文:清君

中文系畢業生,任職過出版編輯及網絡編輯,專寫關於本土創作、傳媒、出版、文學等話題。不善交際的小毒男一枚。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ingkwan.page/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親子教育】脾氣差行為壞就要罵和罰? 學習情緒管理和調解吧」​】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