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家人同枱吃飯對小孩飲食、心理有正面影響 越軌行為較少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現代人生活忙碌,爸媽們常常要工作至晚上才下班,小孩放學後亦要參加各種興趣,一家人鮮有機會天天一起同枱吃飯。而臺灣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及兩個外國團隊都曾對親子共餐的影響進行調查,發現家庭共餐的次數越多,兒童的越軌行為就越少、情緒管理更好,亦能吃得更健康。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於2015及2017年分別對近兩萬名家長進行「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結果發現有共食早餐習慣的家庭,孩子有偏食挑食的情況比少有共食的家庭少7%,小孩也會吃更多健康食物,如:蔬菜、水果、全榖、乳品等,較少吃不健康的食品如油炸食品、零食與含糖飲料等。

親子共食頻率與孩子飲食行為相關性

孩子飲食行為

親子早餐共餐每週4次以上

親子早餐共餐每週3次以下

常吃蔬菜 87.1 80.7
常吃水果 79.7 72.0
偏挑食 36.5 43.5
常吃零食 43.1 47.3
每天喝超過1次飲料 13.3 18.7

資料來源:臺灣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

放下手機,吃飯時跟孩子聊聊天吧。(VCG圖片)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流行病學教授Marla E Eisenberg於2008年進行一項追蹤研究,詢問了八百多名青少年的飲食習慣,相隔5年後再訪問,最後發現甚少跟家人一起吃飯的青少年,吸煙、喝酒和吸食毒品的機率比常跟家人吃飯的青少年較高。

另外,學者Elgar, F. J為了分析家庭聚餐與親盈交流和心理健康的關係,在2010年訪問了2萬6千名11至15歲青少年,收集他們每星期與家人聚餐的次數,親子間交流容易度,以及心理健康等情況。

結果發現,當家庭聚餐次數越高,小孩的越軌行為就越少。統計數字指出,每星期與家人吃飯5至7次的小孩,與每星期與家人吃飯2至4次的小孩相比,較少有吸煙、喝酒等行為,而且心理健康素質也會相對提升。

綜合以上3個研究報告,可見家庭聚餐對小孩的飲食、心理健康和行為都有正面影響,董氏基金會發言人表示,在飯桌上一起吃飯應是最寶貴的時間,是一家人難得可以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刻,而比起關心孩子的成績,發言人又建議家長更應與小小孩談談在學校發生的趣事、關心孩子與朋友的相處等等,透過親子共餐時間與小孩交心,除了能讓小孩吃得較健康之外,亦能為小孩帶來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