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之邏輯】小朋友唔驚變大人 因為可以返工
小朋友雖則童言無忌,但面對童言童語如果家長一笑置之,恐怕未必是好的處理方法!對於大家來看是笑話,小孩子可是真的用腦思考過,想知道原因才問得出口,不過有時這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往往父母不是不想答而是不懂答。
家長最忌扮「百科全書」
註冊心理學家程衛強認為,小朋友經常問一些考到家長的難題,例如宇宙的由來、自己如何出生等,其實是好事!證明小朋友有在動腦筋,而家長在聽到問題後,如果自己也不懂的話,亦不應胡弄過去,正確做法是首先承認自己並非所有事情都知道,其後再建議一些方法和小朋友一起去尋找答案。
幼童以書為主 高小後可考慮互聯網
程衛強建議,初小階段或6歲以下的幼童,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去圖書館找答案,因為一方面可以解答到小朋友疑難,另一方面則可以把握在年紀尚小的階段,培養到小朋友對閱讀的興趣。
而在小朋友升上高小階段,家長便可以考慮用互聯網,和小朋友一起找答案。
灌輸權力和義務觀念
小朋友不懂父母辛勞,可能會認為打工是好事,甚至自己變成大人便可以不受父母控制,想要更多自由。程衛強認為,小朋友在5-6歲左右便有機會產生類似想法,家長可以適量地給予子女更多「自由」,子女亦應負上相應的「責任」。
家長可以訂立到某個歲數,小朋友便可以有甚麼「特權」,例如升上小學後,每日給予小朋友10元零用錢,這筆錢當然未必日日足夠小朋友有豐富的零食,於是小朋友便要負上「責任」!到底我每天都飲一包「維他奶」還是把錢儲幾天買一包自己想食的零食,就要自行取捨。而小朋友渴望成為大人,是一個很好的推動力,去讓他們學習處理金錢和自由度的問題。
CPDA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註冊心理學家程衛強
Victor擁有應用心理學碩士(特殊學習需要)、管理學碩士、應用心理學學士及人力資源管理學士,亦為香港註冊心理學家,並考取中國國家心理諮詢師執業資格。現時亦為私人執業的心理學家,為懷疑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提供評估服務、也為他們編製訓練計劃,並為父母提供輔導及顧問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