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學自理】讓孩子習慣自己動手做 媽媽:要相信他們的能力
現今社會,很多時都是父母及祖父母輪流照顧家中的小孩,大家的專注力都集中在小孩身上,很多時因獨過溺愛小孩,事事為他們打點好,令他們缺乏自理能力。
開設專頁「爸媽Café」、與家長分享教育心得的Vien,育有兩名分別5歲和10歲的兒子,她認為小孩的自理能力跟家長對他們的的信任和欣賞息息相關,小孩要有空間動手做各種大小事項,才能學習到生活技能。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家長對子女信任不足 抹殺體驗機會
Vien指會有家長對子女的信任不足,認為他們年紀輕,很多事都不會做、做得不好或者做錯,加上生活節奏太急、講求效率,索性選擇自己代勞,抹殺了讓小孩嘗試的機會。另外,家長又會過份保護小孩,例如下樓梯時,其實小孩可以慢慢扶着欄杆走,但父母擔心他跌倒,便把他抱下去,小孩又失去慢慢探索、練習的機會。
父母沒有可能一世都能保護小孩,Vien認為父母與其幫小孩擋走所有危險,不如教小朋友如何解難。而當父母愈不允許小孩做某件事,天生富好奇心的小孩會對那件事更感興趣、更想去做。家長可以幫小朋友把事件調教至他能力所及的程度,然後讓他參與。例如她丈夫會在小孩需要為單車車輪充氣時,替孩子放好充氣筒的位置,真正充氣的部份就交給小孩去做。
應該欣賞孩子的嘗試、努力、進步,而非只量度他們距離成功還有多遠。
其實無論學習什麼技能,孩子都必須要有經驗,父母不可能期望孩子從未體驗便會學懂。Vien希望家長明白學習的過程中,不會一開始就是完美。即使小孩在過程中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都應該欣賞他們的嘗試、努力、進步,而非只量度他們距離成功還有多遠。以進食為例,父母餵孩子吃飯半小時便可完成,但如果讓小孩自己吃,不僅需要一小時,還弄得滿地都是殘渣。但父母應該要讓小孩有機會從一小時減至50分鐘,再減至40分鐘,慢慢改進,並欣賞這個進步。
讓孩子動手做 明白自理與生活的連繫
Vien相信小朋友是天生能力高的學習者,父母要放手,讓小孩習慣自己「動手做」。「現時小朋友的自理能力較差,其實是因為他們很少自己做事情,學習模式又是安坐在課室裏聽課。」她說。但硬性地訓練小孩自理,不斷要他重覆多次摺疊衣物、學習扣鈕扣,也非妙法。她指最重要是讓小孩明白自理能力能應用於生活上,讓他知道這跟生活上有什麼聯繫。例如穿不了衣服、穿不了便不能上街去。除了能力,Vien認為孩子的態度也很重要。當父母要小孩自己穿上鞋子時,他是否覺得這是他的責任呢?
在Vien的家庭中,自理能力是很生活化。「兒子看見我在晾衣服,很自然有興趣想幫忙。他會嘗試用衣架掛起衣服,雖然未必掛得很好,我掛了十件他才掛到一件,但我會鼓勵他,讓他參與。」她說。她認為家務是整個家庭的工作,一起參與能提升親子關係,孩子也會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Vien強調,不能因為小孩年紀輕,所以便讓他處於被動的位置,要被照顧,成為一個依賴的角色,他年紀輕也有他參與的部份和位置。除了家庭的身份認同,參與家務也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幫助,他們會認為這是大人的專利,自己做得到的時候便會得到成就感。
自理能力是一生受用
Vien認為,自理能力不是學術性的東西,不能在書本上學習得到,但是能讓小孩一生受用,家長應多花心思和時間,讓小孩嘗試和參與。不過自理不需要刻意的培訓,只需要父母在生活上信任小孩,帶點耐性,讓小孩嘗試做便可。而且很難介定小孩幾多歲要開始學自理,因為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父母要了解子女的能力,按部就班讓他們嘗試。例如她會讓小兒子自己執拾玩具;大兒子自己整理被鋪和用除塵紙清潔房間。作為全職媽媽的Vien認為,工作不是教導小孩的障礙。雖然媽媽要上班,但只要跟家中的照顧者有清晰的溝通,保持一致的理念,一樣可以培養到小朋友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