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中醫師教你四大養生保健方法 附9款冬至湯水食譜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標誌著一年中最長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2024年冬至是在12月21日。
作者:博愛醫院闕冬玲中醫師
冬至的氣候特點和中醫意義
冬至的「至」字,意指極致。在香港,冬至時的平均氣溫大約是17度。
冬至不僅是寒冷的象徵,同時也是一個轉折點。陰氣在這一天達到巔峰,隨後開始衰退,而陽氣則悄然萌動,預示著大地即將迎來春天的生機。中醫認為,在這個陰陽轉換的關鍵時刻,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養生,遵循「冬藏」的原則,以「斂陰護陽」為根本,注重保護身體的陽氣,避免過度消耗,保持人體陰陽平衡,以便在來年保持健康。
冬至養生保健妙法
1. 宜早睡晚起
冬季日短夜長,應該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中醫提倡「早臥晚起」,是為了順應自然的變化,早睡能讓陽氣潛藏,晚起則有助於陰精的蓄積,促進身體的恢復。然而,早臥晚起是相對而言,長期臥床不利於養生,反而會造成人體氣血瘀滯。
2. 運動宜緩、宜微汗
雖然冬天寒冷,但仍要適度的運動。中醫建議在陽光出現後進行輕緩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或散步等,以微微出汗為度。這些運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冬季建議盡量避免劇烈運動,過度運動會使毛孔大開,導致寒氣入侵,且汗多泄氣,違背「冬藏」的養生原則。
3. 宜進行天灸
從冬至開始,每九天算一「九」,稱二九,三九。在三九天進行天灸療法,採用具有辛溫助陽的中藥貼敷在人體特定穴位上,可疏散風寒、溫通脈絡、調補臟腑,對一些慢性、虛寒性疾病可達到提高免疫力和未病先防的目的,特別是一些每逢冬季就容易加重的疾病,如鼻敏感、慢性咳嗽、哮喘、反覆感冒等;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痛症亦有一定療效,建議體質合適者可於此時進行天灸療法。
4. 避寒就溫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背部和下肢的保暖。中醫認為,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是人體防禦外邪的主要部位,保持這些部位溫暖能有效防止陽氣外泄。
飲食調養
冬至是進補的理想時機,除了可以適量食用一些溫補的食材,如羊肉、 牛肉、桂圓和肉桂等,還可以選擇一些滋補類的食物,例如木耳、黑豆、海參等。然而,在進行補養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此外,進補也應該講求適量,過量的溫補會引起內熱,而過度滋補則可能導致腸胃不適。
冬至是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刻,很多人會在團圓飯後享用湯圓來應節,然而湯圓是由糯米製成,質地黏稠難以消化,易造成體內濕氣積聚,因此建議適量品嚐。對於腸胃較為虛弱的人來說,更需小心。
冬至建議食療
紅棗桂圓雞湯(4人份量)
材料:雞1隻、 紅棗(去核)10顆、桂圓肉(乾)12粒、生薑3片、料酒適量、清水適量、食鹽適量
做法:
1.將雞洗淨斬件,汆水備用,紅棗和桂圓肉用清水稍微沖洗一下,生薑切片
2.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雞肉、生薑片、紅棗和桂圓肉,加入料酒,然後用大火煮沸
3.煮沸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煮約60分鐘
4.加入適量的食鹽,即可食用
註:各人體質不同,上述食療建議食用前諮詢註冊中醫師
相關閱讀:冬至24節氣 全年黑夜最長白晝最短一天 中醫教煲六款袪寒助陽湯水
相關閱讀:冬至│中醫建議兒童不宜吃1類食物免寒上加寒 推介2款湯水全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