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儀:幸福育兒】擔心子女患語言障礙 教你言語發展期處理方法
朋友是那種兒子沒考滿分就棍棒伺候的傳統「虎爸」,不但要幾歲大的兒子學多國語言,而且要兒子每晚朗讀詩詞,有次更因為兒子只考到90多分而怒擲書包。後來,學校老師發現孩子的話愈來愈少,勸「虎爸」帶兒子去看語言治療師。結果,孩子被確診患有嚴重語言障礙,須長期接受語言治療,否則最嚴重可致永久喪失語言能力。我們知道後都心痛如絞!
本文作者:資深傳媒及親子教育工作者 鄧明儀
關於「語言能力」,回想起犬兒㦡㦡在兩個月開始放聲大笑,六個月開始牙牙學語叫「爸爸」,一歲開始「鸚鵡學舌」,歲半開始「問題天天都多」,是多麼的神奇、有趣、難忘!而據說,幼兒在兩歲左右便會進入語言爆發期,三至四歲更是人類一生中講話最多的年齡。像我三歲的兒子外號「無時停」,主要是指他「多咀」,既愛自言自語自得其樂,又喜歡跟陌生人搭訕,對此,我不會覺得厭煩而阻止,更不會覺得尷尬而斥責,而是主動加入對話以作鼓勵。
不少人都高估㦡㦡當時有四、五歲,一來因為他長得比同齡孩子高,二來因為他的語言表達及邏輯思考能力較佳。親友們也常讚嘆說:「妳就好,㦡㦡唔怕人,又似妳講嘢咁叻!」最近,其語言的爆發力,許多時都讓大家笑翻肚。像他看《恐龍大時代》會問:「點解Arlo (恐龍)無耳仔?」我語塞,可他卻鍥而不捨的問:「咁佢爹爹Henry點聽到Arlo講咩?」又一次,我故作生氣:「你又拆爛晒媽me砌既消防車,嘥晒我啲心機!」他立即反應過來說:「唔駛擔心,爹爹用緊你啲『心機』去砌緊架救傷車喇。」令人笑得噴飯。
我並非甚麼育兒專家,只是用心地、謙卑地邊學邊做,也喜歡多聽、多問、多觀察別人的育兒問題,從而綜合出一套捉緊語言敏感期的方法:
1)懷孕期間,常與胎兒傾偈及說故事;
2)讓孩子半歲開始,由稀到稠、細到粗進食固體食物,以鍛煉其咀嚼力;
3)不跟孩子說「飲水水」、「著衫衫」等疊字,也拒絕不中不英的語言;
4)不替孩子代答他人問題,讓他用自己的方法表達;
5)堅持每天帶孩子到戶外,從而吸收大自然中各種豐富的語言資訊。
育兒,從來沒有天書,只有種瓜得瓜。
作者簡介
【幸福育兒:鄧明儀】資深傳媒及親子教育工作者
畢業於浸會大學傳播學碩士學位。曾任職《晴報》助理總編輯及有線寬頻新媒體發展部總經理。除了擁有超過 28年的資深傳媒工作及管理經驗外,曾採訪了數以千計名人,並出版30 多本勵志書籍。
在教育領域,她是親子平台創始人、著名親子專欄作家、大學兼職講師,並於2017/2018榮獲香港市務學會KOL Marketer of The Year in Parenthood。
視兒子為平生唯一的傑作,認為每個孩子都值得快樂成長,相信每個家長都可以幸福育兒。
本文轉載自Facebook專頁「鄧明儀」,原題為「捉緊孩子的語言感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