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情緒|宜多關注孩子情緒 避免影響腦部發育(一至兩歲篇)
社交情緒|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有否發現孩子在一歲後表達情感時比起以往更能作出不同的表現?其實孩子在一歲至兩歲的階段能開始展現出豐富的情感,並長遠地影響他們不同範疇的能力,例如學習、行為等表現。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然而在年幼期間,他們仍然未有調節情緒的能力,因此父母若能學習接納孩子的一切感受和陪伴他過渡不同情緒的起伏變化,在孩子日後的社交情緒能力能夠奠定良好的基礎。
資料來源: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社交情緒是協助我們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無論在面對任何處境,我們都需要透過情緒去表達我們的想法或需求,促進與人溝通和親近。研究發現,負面情緒並不會因逃避、否定或壓抑而消失。因此,作為家長,學習留意、理解並接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是十分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透過提供安穩和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探索和學習、幫助孩子辨識和調整情緒、引導孩子的社交發展。這樣能夠有效讓子女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使他們的社交情緒能健康地發展。
社交情緒能力的三部分
情緒認知:辨識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並明白到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和行為如何互相影響
自我管理:以合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控制自己的行為
社交互動:與他人相處,建立和維繫關係
以上能力隨孩子腦部發育及其他認知能力逐步發展,三者互相影響、難以分割。
應對不同階段的社交情緒表現(一歲至兩歲前)
1. 多留意孩子的表情變化:
當孩子展現較複雜的情緒時,如興奮、滿足、緊張、妒忌等,家長宜多留意孩子的表情變化和因素,並以簡單的字詞描述他的感受,也可與他一起看有關情緒的繪本。
2. 多認同多鼓勵:
孩子有時會為自己能做到的事感到自豪,家長可感受他滿足自信的一刻,跟他一起拍手以示認同和鼓勵,並以說話來表達欣賞。
3. 給予適時關懷:
當孩子與父母分開時會哭鬧着要求父母回到他身邊,但當父母在身旁時,他又會只顧自己玩,這種表現看似矛盾且不易掌握,但情感上他仍需要父母的陪伴,只要家長能接納並適時關懷他,便有助建立孩子對父母的安全感。
4. 訂立簡單規則:
當孩子很多時都會對家長的指示說「不」或是搗蛋,這其實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家長們不妨猜想他背後的需要,訂立簡單規則引導他跟從。
5. 讓孩子認識複雜的情緒:
約歲半以後,有時孩子會表現出依偎或妒嫉,同時想父母多關注他。家長可描述他的感受和經歷來安撫他,並讓他認識這些較複雜的情緒。
應對不同階段的社交情緒表現(兩歲至三歲前)
1. 簡單描述孩子的感受:
兩歲的幼童情緒表現上會更複雜更強烈,家長宜多仔細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盡早在孩子出現輕微情緒時,簡單描述他的感受來安撫他。
2. 避免批評和嘲笑:
當孩子害怕某些情景或事物,家長可以溫柔平靜地形容他的感受,如「你怕蟲蟲啊!」,讓他知道你明白他,鼓勵他循序漸進地接觸他害怕的事物,避免批評、嘲笑或以他害怕的事物戲弄他。
3. 為孩子提供社交機會:
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是在其他孩子表現難過時也會展現相應的感受或嘗試安慰。家長應多為子女提供社交機會,並鼓勵他和其他孩子玩耍,需要時可引導他跟隨社交規矩(如分享和輪流等),當他表現友善或嘗試幫助和安慰別人時則加以讚賞。
4. 理解和包容:
因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但未懂得從別人角度看事物,有時會表現得更獨立和堅持己見,情緒起伏大。因此作為家長應理解和包容孩子,同時要引導他學習守規和調節情緒。
隨着孩子成長,家長難免會發現他的行為和情緒變得更難處理。父母若能以愛心和耐性給予適當引導,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也會健康發展。若各位家長對孩子的社交情緒發展有疑慮,可向母嬰健康院、家庭/兒科醫生或有關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