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東風路小學考古 出土漢至明清遺迹約90處 文物約108件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近日盛傳的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小學挖出文物一事已經得到確認。1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越秀區東風東路756號的東風東路小學本校區考古現場,看到仍有專業人員正在進行作業,發掘現場規模較大,勘探顯示墓葬以漢、兩晉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爲主。

不少晉南朝時期的磚室墓設有造型精美的長排水溝。以編號M7的現場爲例,這一東晉時期帶墓道的長方形磚室墓由墓道、封門、甬道、前室、後室、排水溝構成。共出土器物6件,包括青釉小碗3件、青釉碗1件,青釉三足硯1件,銅碗1件,排水溝長約35.5米,是本次發掘的較長的排水溝;G6則屬于南朝時期,爲墓葬所設排水溝,發掘長度約24米。排水溝東側未砌磚,中西部用四層磚疊砌,在底磚上縱向平放2列榫卯磚,形成寬約10厘米、高約8厘米的排水通道,排水溝中部及東部各設一處磚砌擋牆。

墓葬的排水溝。(羊城晚報)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朱明敏介紹,本次東風東路小學本校區及廣州市第二幼兒園教學樓清理漢至明清等各時期遺迹約90處,其中墓葬71座,包括魏晉南北朝時期20座,唐宋時期14座以及明清時期37座,灰坑9個,井3口,排水溝7條,出土雞首壺、青釉碗、三足硯、四系罐、滑石豬等各類質地文物約108件(套)。

遺憾的是,受現代建築基礎影響,此次清理的古代遺迹絕大多數保存狀況一般,墓葬分布相對集中,存在晚期墓打破早期墓的現象,且多被盜擾、出土器物較少。由于缺少文字材料,尚無法確認墓主身份,不過暫未發現高規格墓葬,初步判斷墓主爲普通民衆。

出土器物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宋金峪 攝

據悉,東風東路小學本校區及廣州市第二幼兒園教學樓改擴建工程項目用地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南側,東鄰福今路,南鄰三育路,面積20744平方米,由廣州市越秀區代建項目管理中心負責建設。

由于項目地處紅花崗—竹絲崗—梅花村地下文物埋藏區範圍。根據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配合項目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3年2月、3月、10月對項目用地進行考古勘探,發現漢至明清時期文化遺存。在報請國家文物局同意後,于2023年11月正式開展考古發掘(一期)工作。

廣州東風東路小學考古現場空拍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攝

本次發現地點地處廣州古城東郊,距廣州古城中心(今北京路、中山四路一帶)直線距離約3公裏,東風東路小學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張希介紹,1953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該地下文物埋藏區範圍內配合建設工程進行了多次考古工作,清理了各時期古墓葬、水井、灰坑、灰溝等遺存,出土了大量文物。

朱明敏透露,目前實施的是東風東路小學考古一期項目,已接近尾聲,計劃12月底完成,在兩萬余平方米的項目用地中真正開挖的占8000平方米左右,一期將完成4000余平方米的發掘工作。張希則提到,本次考古發現不僅印證了廣州市東郊墓葬密集分布的情況,也爲加深文物埋藏區尤其是東山口片區墓葬分布的認識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