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蘇軾《前赤壁賦》台北故宮展出 香港教科書都寫錯這一句?
台北故宮最近展出宋代大文豪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這是該重磅國寶時隔17年再度公開展出,引起極大關注。《前赤壁賦》的名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傳誦千古,成語「滄海一粟」正是出自該名句,但展出的蘇軾親筆手書作品寫的卻是「渺浮海之一粟」,再次引發議論,究竟我們是不是都寫錯了這個成語?
文學名作《赤壁賦》有前、後兩篇,都作於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背負詩文譏諷朝廷的罪名,貶官湖北黃州。與朋友遊歷黃州赤壁之後,蘇軾懷古感傷提筆成文,抒發自己對人生的體悟。完稿後一年,方為知己傅堯俞書寫這篇前《前赤壁賦》。
蘇軾雖然在作品中談論三國時代的赤壁之戰,不過一般學界認為當時他遊歷的地方並非赤壁之戰的真實發生地,僅為同名。
當時蘇軾為避免再次因詩文招惹罪名,特別叮嚀傅堯俞小心收藏,並且提到《後赤壁賦》必須留待來日再寫寄。但現存蘇軾親筆手書的《赤壁賦》只有這篇《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的傳世文本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前赤壁賦》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中國文學科的範文之一,香港教育局網站提供的教學資源同樣引用傳世文本,不過展出的蘇軾親筆手書作品寫的卻是「渺浮海之一粟」,究竟後人是不是都讀錯了這一句,甚至連成語「滄海一粟」也是錯的?
專家:有學者認為蘇軾後來改成「滄海」
台北故宮書畫文獻處代理處長何炎泉解釋,從目前蘇軾所寫的《前赤壁賦》看起來,他是寫「浮海」,而「滄海」大概是在南宋文集開始出現,後來《赤壁賦》在書法上的版本大部分都是寫「滄海」。
何炎泉稱,有可能蘇軾當時寫這版《前赤壁賦》(即展出作品)的時候,就是寫「浮海」,不過有學者認為蘇軾後來改成「滄海」,也有人認為是後世的文集抄寫錯誤,但目前未有定論。
此外,大陸學者姜舜源曾在2013年撰文指出,「滄」和「浮」字形相近,在輾轉傳抄和出版印刷過程中被誤寫。從語意來看,「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也比「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更合理、也更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