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建成 打造大灣區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高質量建設實驗室、建設新醫科、發展新工科……
手握遙控器,駕駛自製的無人機翱翔在校園廣闊的藍天上;眼觀顯示屏,部署和測試代碼,讓機器人完成自主導航、成功避障;身穿白大褂,對病毒進行檢測與鑑定篩查,探尋病毒變異「密碼」,研發保護力更強的通用疫苗「護盾」……這是發生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一幕幕,師生們不斷探索新的世界。

2023年6月,中大深圳校區一期全面建成。兩家附屬醫院,17個整建制學院,129萬平方米的校舍建築,5000畝佔地,11000餘名師生……一個人才培養體系完整、傳承中大優良辦學傳統的現代化校園在深圳「拔地而起」,為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的中大再添新翼。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內地和港澳青年的融合培養

中大深圳校區是中大的主體校園之一,由中大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2020年8月,該校區正式啟用,首批5個學院師生搬遷、進駐。 2022年9月,實現全部師生入駐。目前校區已有在校本科生8000人、碩士生2334人、博士生1200人。該校區著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內地和港澳青年精英的融合培養。

深圳校區以新醫科和新工科為主要辦學特色,擁有醫、工、農、商、文、理等相對齊全的優勢學科體系,以及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提出,經過若干年努力,將深圳校區建成若干學科水平居於國內、國際前列,具有綜合性學科優勢的中國特色、中大風格、世界一流大學校區。

中大在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辦學,形成「三校區五校園」格局,共同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校區與廣州校區、珠海校區現有院系學科實行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共同支撐。

+1

高質量建設實驗室,為師生「圓夢」提供優質平台

在無人系統控制實驗室裏,智能工程學院研一學生付皓然正熟練操控機器人,她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她告訴記者,她在足夠大的實驗場地獲得暢快自由的飛行、駕駛體驗,享受高級的動作捕捉系統等先進實驗設備。

該學院副教授呂熙敏介紹,該實驗室通過創新的設計和先進的飛行控制算法,開發出高性能的無人機平台,具備自主飛行、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避障等功能。平台的研究還能使車輛能夠自主感知和理解周圍環境,並作出準確的駕駛決策。

這樣的高科技實驗室在深圳校區比比皆是,學校結合深圳人才培養產業需求,高質量建設本科教學實驗室。目前,校區已建成物理平台、化學平台、電子電工平台、計算機與語音平台、工程實訓平台等5個公共實驗教學平台,以及多個學院的本科教學實驗室75個,為加強學生自主探索、實驗競賽、科研訓練等實踐活動提供優良環境。

陳耀慶教授在2018年年底帶著滿腔熱情,從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回國加盟中大。他一直從事病毒傳染病防控研究,學術目標是通過建立一支專注於呼吸道病毒特別是流感病毒的新型的廣譜性疫苗研發團隊,解決當前全球流感疫苗保護率不理想的問題。

他表示,學校、公共衛生學院(深圳)為他搭建了先進的新型疫苗研發平台,積極支持團隊建設。該學院以傳染病防控為主要特色,承擔眾多國家與科技部人才培養與科研攻堅任務,已建成全國最大生物安全實驗室集群。 「相信有朝一日我的理想可以實現,我們自主研發設計的流感疫苗能運用於臨床,服務於全球的公共衛生健康與安全。」

依托新醫科建設,培養好醫生和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

記者了解到,醫學院的建設是整個深圳校區戰略佈局的重中之重。 「中大擁有十家附屬醫院,實力雄厚,在其支持下,我們有信心辦好一個新的醫學院!」醫學院黨委書記丁小球表示,「學院以國家新醫科改革為背景,堅持臨床導向,加強基礎與臨床深度融合,培養人民信賴的好醫生和高層次醫學創新人才。」

據了解,醫學院打造了以臨床為導向的、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本科實驗教學平台,為學生營造了儀器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教學環境。其中,人體機能學實驗室配備有目前國內最先進的人體機能學實驗系統,基於AI人工智能自動採集基礎信息,呈現虛實聯動的生理指標。

醫學院基礎與臨床醫學教學實驗室主任譚紅梅教授介紹稱,學院積極踐行學校醫科「三基三嚴三早」的教育理念。為了讓學生早接觸科研和早接觸臨床,學院還為低年級學生開設「基本科研技能培訓」和「遞進式臨床技能培訓」等相關選修課程。

醫學院要辦好,背後須有強大的附屬醫院。中大附屬第七醫院作為深圳市與中大「市校戰略合作」的結晶,是中大設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屬附屬醫院,也是全國建院時間最短的三甲醫院。附屬第八醫院脊柱外科、心血管內科獲評省級重點專科,成立中山醫骨科中心、脊柱畸形診治中心,打造全科醫學中心,構建全民健康服務體系樣板。

「我們在全國高校率先實施『基礎+臨床』雙班主任制,每年有超過500名臨床醫生來參與我們的本科教學工作,這些優秀的臨床醫生來自以七院和八院為主的十家附屬醫院,講授的課程涵蓋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所有課程。」丁小球介紹稱,深圳校區醫科院系擁有優質的生均教學實驗條件,近年來人才培養成績突出、培養質量逐年提升——2023屆本科生升學深造率超82%,保研率位列全校前三。

發展新工科,碰撞交叉學科的思想火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大校長高松說,學校將積極推動二期建設納入光明科學城發展規劃,加強在「未來技術」領域佈局,加快建設智能製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醫學、柔性電子等新興工科。

今年5月,在第十七屆「挑戰杯」競賽中,中大斬獲15項「特等獎」。其中,航空航天學院的無人機項目上榜。項目負責人、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生李開心介紹:「我們的作品是非常創新的,這和深圳校區以培養跨學科人才為目標是密不可分的,這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學科交叉機會。我們的同學可以與其他學院的師生交流疑難,通過學科融合和資源共享,增強項目的創新性和綜合實力。」

「造飛機」「造火箭」「造衛星」是該院學生的日常操作,席光東同學說,小火箭(離子火箭)製作過程需要將多個學科高度融合,既需要有紮實的本專業知識,又需要自動控制、電氣工程、氣動設計、機械結構設計等知識。該院副教授張亮告訴記者,學院長期鼓勵學科交叉創新,例如在科創課無人機方向,鼓勵與人工智能學院師生聯合攻關,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無人機結合。

在醫療衛生相關專業方面,同樣呈現「學科交叉」特色。據介紹,中大探索與深圳聯合共建實驗室的新模式,圍繞醫+工、醫+信息、醫+材料等加強「醫學+X」的新興學科建設,依托深圳醫療器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工科產業,開拓新興交叉學科領域。

校地緊密合作,引領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據悉,深圳校區的學科佈局堅持對接深圳市產業發展需要,深度參與深圳市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強鏈補鏈」計劃,聯通學科鏈、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緊密圍繞深圳市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20+8」產業)的要求設置學科專業。校區積極融入深圳市光明科學城建設,是光明科學城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和輸出中心。

中大與深圳市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湧現了一大批生動實例,如學校與深圳灣實驗室在重大項目合作、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全面合作;與校區毗鄰的利亞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80畝農業教學實踐用地,與農學院合作共建智慧農創園科教基地暨勞動教育基地。

在智能工程學院的汽車與交通安全實驗室,學生們在酷炫的模擬駕駛系統體驗「狂飆」——運用計算機軟件設計現實中的道路環境,通過傳感器等獲取駕駛員生理信號等,進行各種模擬實驗,探索駕駛過程的現象與規律。朱靖龍同學告訴記者,自己做的工作將為疲勞預警系統等提供理論基礎,有助於提升大灣區的道路交通安全。

朱靖龍在汽車與交通安全實驗室進行各種模擬實驗。(羊城晚報)

此外,該院院長劉万泉教授介紹,學院各實驗室承擔著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形成研-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積極探索和推動智能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包括智慧醫療與健康養老、應急防災、智慧交通、環境監測等,為大灣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據統計,2018年到2023年,深圳校區畢業生共6266人,近八成就業的畢業生前往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工作,超七成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該校區日漸成為支撐引領深圳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粵港澳及亞太地區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重要基地。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