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6月全面建成 設計宛如「魔法學校」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青山環抱,碧水蜿蜒,紅牆綠瓦……眾多學生心中的「夢中情校」已然變為現實。近日,記者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的深圳校區一期建設將於6月完工。中山大學是深圳的第二所985高校,已經擁有在校生1萬多名。校園建設從破土動工到完成建設,歷時5年。

空中俯瞰,校園建築佈局猶如「鳳引九雛」,寓意社會繁榮、吉祥如意。在校學生表示:「如同置身『魔法學校』,看到這麼漂亮的校園,心情真的是會變得很好!」日前,羊城晚報獨家專訪了學校相關負責人和設計團隊,了解他們如何「施展魔法」。

構建山水相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校園

中大基建處處長羅愈業介紹,2016年8月始,中大深圳校區作為深圳市重點項目,組織了集群研究工作坊及三個標段的國際競賽,吸引了全球頂尖的近100家單位參加,是近年來影響最大、應徵單位最多的校園規劃設計之一。經過多輪激烈角逐,最終由三家單位組成聯合設計團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負責總體規劃與總體設計控制,以及圖書館、醫學園、西教學樓等設計;華藝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負責逸仙樓、理學園、工學園、東教學樓、中山堂、體育館等項目的設計;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負責東西生活區設計。

羅愈業表示,中大深圳校區規劃設計堅持「形神兼備、和而不同」設計理念,體現「中國風格」,繼承發揚「中大文化」,運用「現代技術」,融入「地域特色」。堅持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和可生長校園的建設理念,體現大學的本義與社會責任,打造一流的校園空間及建築內部交流空間,彰顯辦學特色。

在總體格局上,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提出了生態校園的設計策略,依據深圳校區一山矗立、七丘拱衛、新陂頭河東西向橫貫其中的地形地貌來佈局。深圳校區注重生態保護,將校園用地的中央山體及七座小山體完整保留,成為校園的生態綠核,建設用地利用集約化設計,盡量提高建設用地使用率,使得整個校園成為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可生長的一流生態校園。

在建築佈局上,設計注重疏密有度。在靠近城市的外圍,校園建築端莊大氣,形成濃郁的文化氣息。在臨山一側,建築依山就勢,靈活佈局,與山體景觀相互滲透,形成一種建築與生態共融的格局。

生態修復是深圳校區一大重點。在校園裏,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當屬圖書館,作為學術殿堂屹立於山林之中。據中大深圳校區規劃與建築設計負責人、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丘建發介紹,圖書館選址原為山腰採石礦而形成的深坑,山林已被破壞,設計師巧妙地利用這一特殊的地形地貌,順應地形從山頂到山底依次佈置圖書館、公共教學樓、報告廳、服務中心,形成順山而生的山地建築群,拾級而上的台階結合景觀設計,營造出多層次的空間場所。原有已破壞的山體已被修復,山林郁鬱蔥蔥,山體與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所風貌獨特、融於自然的生態校園。

同時,海綿校園也是設計的關注點。丘建發告訴記者,中大深圳校區山體較多,有較大的山坡匯水。設計方案通過池塘、下沉綠地,對雨季山體的地表水進行有效吸納、緩釋、蓄滲,有效控制雨水徑流,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提升校園排水的安全水平。

設計團隊規劃以濕地公園為海綿校園的主要骨架,通過梳理校園的分水、匯水路徑,結合地形建立海綿校園結構,形成排-蓄-防結合的雨洪應對系統,山下植草溝、雨水花園有效地構築起雨洪海綿走廊。對原有河道進行優化,改善了水系生態和一河兩岸自然景觀。沿河佈置了體育館、大禮堂等項目和園林景觀,形成一條風景優美而富於校園文化功能的濱河景觀帶,構建山水交融、富有生機的綠色校園。

在綠色建築方面,強調建築與環境的融合與統一,優先發揮被動技術,輔以高效主動技術,權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綜合利用綠色生態的設計策略,海綿城市與LID(低影響開發)技術、建築節材與節水技術、室內環境控制技術、智慧校園與建築能源管理等實施技術,實現「綠色、海綿、智慧」校園的綠色建築目標。

傳承百年中大傳統建築的文化精髓

「中大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澱,廣州校區建築群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因此,中大在每個校區的建設都非常注重文脈的傳承、百年學府形象的展示,深圳校區也不例外。」羅愈業表示。

「我們的規劃傳承了中大的傳統空間特質,多處獨一無二、別具風格的亮點空間,創造出具有集體記憶與情感的場所。」丘建發介紹稱,從校園南面主入口,呈現了一條「禮儀軸線」,由南到北,入口廣場、逸仙樓、圖書館、中山堂等具有中大特色的建築和校園景點,形成具有禮儀、象徵意義的傳統空間序列,與老校區遙相呼應,同時建立了校園的空間秩序,打造出深圳校區特有的景觀序列。

深圳校區的建築也傳承了中大傳統特色。據介紹,儘管採用了高密度高層為主的形態,但群體組織依然保留了院落組合的中大傳統特色,造型宏偉大氣,沿用中大老校傳統建築「三段式」構圖,裙樓部分採用了騎樓柱廊等嶺南建築元素,立面精緻的紅磚組合,有韻律的開窗肌理,局部拱券的點綴,外觀選用富有中大特點的紅磚材料,基座採用穩重厚實的石材,屋頂採用中大經典的綠色琉璃瓦……這些都傳承了老校區書院建築的文化精髓,讓人深深感受到百年學府文化氣息。

同時,各建築組群又和而不同,各具特色。華工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醫學園錯落有致,由拱券柱廊圍合「杏林方院」;華藝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設計的逸仙樓、理學和工學園在校園主入口展現端莊典雅的禮儀形象;深圳建築科學研究院設計的學生宿舍以模塊化和連廊相結合的格局,使生活組團規整統一。

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宜學宜居的大學校園

深圳校區不僅「顏值高」,而且很「實用」。羅愈業指出,該校區按照中大戰略發展目標,突出新醫科和新工科,建設文理醫工農相對齊全的學科佈局,以及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構建完備的高水平學科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平台建設的需求,為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提供有利的辦學條件。

丘建發介紹,在功能分區的規劃上,採取了創新復合的佈局,區別於傳統院校,深圳校區的公共教學、學院科研適當混合,在師生使用頻繁的路徑上,隨處可見各類公共交流和共享空間,「為不同學科的師生提供更多空間上的溝通機會,激發交流、合作與創新,促進學科的融合發展」。

在學科建設上,深圳校區的設計引入「大學科平台」理念,打破了傳統的院系分散格局。大體量的學科組群建築,使師生可以在一組建築內高效完成學習、科研、實驗,通過公共教學和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共享設施,促進學科交叉和融合,產學研協同發展。

記者留意到,校園處處可見人性化的設計,體現以人為本、以師生為中心——建築組團東西科學佈局,設有教學、生活、體育設施,盡可能為師生在工作、學習與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校園規劃建設了風雨連廊系統,以騎樓空間、遮陽廊道、依山架空步道等設施為師生提供了連貫的步行空間,實現全天候無障礙的步行環境,適合深圳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從教學樓到山頂圖書館的自動扶梯、服務設施,不僅化解了山地高差問題,還為師生的步行提供了便捷條件。

在交通上,校園注重人車分流、步行優先。對外聯絡較多、車流量較大的功能佈置在外圍,大部分車流進入校園後駛入地下停車場,減少車流對核心區的影響。教學科研等核心功能區域通過管制、減速帶、限制路面寬度等措施,減少中心區的機動車流,保持校園內部宜人的步行環境。

羅愈業表示:「這裏有豐富的交流場所、宜學宜居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與環境融合的公共空間,到處呈現出大學本有的高品質氛圍。」在校師生在半山廣場的水邊聊天,在濱河運動公園散步慢跑,在書山徑的樹蔭下閱讀,在組團庭院中學習交流,在濕地公園親近自然……這樣的「詩情畫意」已逐步成為深圳校區的生動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