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三年!廣東今年229場龍舟賽 百年老龍「東坡號」繼承者啟航
與龍舟賽暌違三年後,今年廣東各地舉辦龍舟賽事的熱情被重新點燃,龍舟賽呈井噴態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廣東各地舉辦的龍舟賽多達229項,其中國際級、國家級賽事各1項,省級、市級有4項和6項,其他200餘項龍舟賽均為縣區、鎮街乃至村一級,覆蓋南粵各地。
位於廣州天河的車陂村,村民們近幾個月也在為備戰龍舟賽事而忙碌著。6月15日,他們先是舉行一場鎮級的車陂龍舟邀請賽,17日又將組隊參賽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過往為村裡服役155年的「東坡號」老龍舟今年暫時「退役」。6月14日,在車陂村的晴川蘇公祠,作為沿襲廣府悠久龍舟文化歷史的新標籤,仿照百年老龍的「新東坡號」龍舟,完成採青和點睛儀式後「復活蘇醒」,踏浪而去。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
雨滴從祠堂的灰瓦滑落,發出「滴嗒滴嗒」的聲響,時光也徬彿在這一刻倒流:眼睛炯炯、鱗甲閃閃的龍頭令祠堂熠熠生輝,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廣州市級非遺文化傳承人蘇應昌稱之為及時雨,他興奮地說:「沒有風雨,就不是我們的東坡號啦!這雨是個好兆頭,大吉大利!」
「餓了三年的龍,吃飽才能精神抖擻」
龍舟在珠江底沈睡了三年,扒龍舟的傳統活動,車陂的村民們也等待了三年,如今正式回歸。「以前的龍舟活動我們在3月初會陸續開始,但今年是老人一早催、年輕人一直追,春節後就已經開始籌備了。從龍舟活動到龍舟飯,今年都要比往年更為豐富。」蘇應昌開玩笑地表示,「老龍已經餓了三年,吃飽了才能精神抖擻。」
在晴川蘇公祠,採青、點睛儀式莊重而神秘。金光閃閃的四個龍頭放置在祠堂正中間的桌前,龍頭貼滿紅色幸運符,頭掛紅色彩球寓意鴻運當頭,龍頭插上一早從珠江邊採回的禾苗,木槳、羅傘、鑼鼓等龍舟用具在清洗後已煥然一新。
在主持人「順風順水,龍頭順到龍尾」的一聲聲祝福中,龍眼葉水灑向龍頭、龍尾、羅傘、銅鑼、大鼓、幡旗,並以新筆蘸朱砂,點龍頸、龍舌、龍牙和龍尾,寓意平安如意,最終在萬眾期待中為龍眼畫上點睛之筆。
伴隨著放滿禾苗的「聖水」灑向祠堂的每一個角落,潑向眾人,祠堂的每一個人都露出燦爛的笑容。俗話說,沈睡中的龍,食了青才精神。儀式後被賦予生氣的龍頭猶如騰雲駕霧般「蘇醒」,活靈活現!
龍舟從沈睡中「醒」來後,蘇氏子孫的男壯丁們莊重地抬起龍頭、羅傘、鑼鼓和木槳,在鞭炮聲中,奔向祠堂邊的河湧。他們在龍舟上裝好龍頭、龍尾,是謂「旺龍」,貼上幸運符,插上羅傘幡旗,擺正鑼鼓。伴隨著一聲「搖起」!男丁們動作整齊劃一,在擲地有聲且富有節奏感的「嘿呦嘿呦」聲中,浪花飛濺而起,「新東坡號」龍舟破浪前行。
而此時,村中的老者們在忙著派利是,見者有份;女眷們則在趕著做龍舟飯,剛剛出鍋的芋頭扣肉色香味俱全。在儀式結束後,村民們歡聚一堂品龍舟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食用,以廣結「龍緣」,遍得「龍福」。
蘇氏子孫中的一名5歲小男孩儀式感十足,一會雙手合十祈禱祖先保佑,一會小心翼翼地觸摸著龍頭,想摸又怕的神情笑翻全場。身為儀式上的最小男丁,他與父親一同坐上龍舟,拿出自己的小木槳,有模有樣地與長輩們奮楫爭先,
躍躍欲試的小男子漢讓這場莊重的儀式增添了祥和的氛圍。而圍在河湧岸邊的村民紛紛掏出手機,對著舟上划槳的壯小伙喊道:「趕快拍一張,已經等了三年啦!」
對於採青儀式,已組織龍舟活動近十年的蘇應昌表示傳統不能丟,「我們把龍舟的用具清洗得乾乾淨淨,相當於把房子重新佈置翻新,希望把完整的傳統採青儀式呈現給大家。禾苗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代表植物,寓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龍舟探親」成為傳統
經過起龍、採青和點睛儀式後,「沈睡」在水底的龍舟被「喚醒」,沿襲千年的端午扒龍舟序幕也將由此拉開。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對於龍,人們崇拜它、畏懼它。龍舟是人類對龍的一種擬像,扒龍舟則是人類在河湧中演給神看的戲劇,以這種方式祈求風調雨順、蠶豐魚肥。
廣州的村民伴珠江水而居,水網密布,縱橫交錯的河湧連接著各個村落。農歷四五月,是廣東地區天氣最為多變的時期,暴雨、颶風時不時不期而至,人們以扒龍舟和龍舟競渡的方式,賦予龍舟以意志和思想,禳災度厄,祈福迎祥。
關於嶺南龍舟競渡最早的文獻記載出自唐代李貞的詩詞:「峽山晴帶霞,峽水倒流花。芳渚停千舫,寒潭浸幾家。飛舟海客度,急鼓醉人撾。何處來神女,凌波出水涯。」珠三角地區一年一度的端午扒龍舟傳統活動,是嶺南水鄉傳承多年的習俗。龍舟離不開綠水,獨特的嶺南龍舟文化也依託一方綠水散髮出獨特的魅力與生命力,傳承千年,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珠三角地區在扒龍舟的儀式上略有差異,但大體一致,主要分為起龍、採青、點睛、吃龍舟飯、趁景、鬥標、藏龍、散龍等儀式。
民諺雲:「四月八,龍船透底挖。」起龍是龍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鄉人忘不了的鄉愁。傳統龍舟大多由坤甸木製成,浸水堅韌更易保存,每年端午扒完龍舟後,人們將龍船深埋於河沙之下,第二年端午前又挖出來,清理、維護,打響鑼鼓喚醒潛龍。傳統的起龍儀式不僅預示著龍舟節日的到來,更點燃了龍舟健兒向水而生、賽龍奪錦的豪情,也喚起了街坊守望相助的鄉情。
水成為貫通村與村之間的紐帶,龍舟則充當「社交工具」,成為各村民俗和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廣州,龍舟「探親互訪」是村落之間、宗族之間的走親戚活動,同時也是一次展示各村實力和風采的表演,讓村落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融洽。
在端午前,各個村會向兄弟村、老表村發出邀請,兄弟村、老表村收到請柬就會欣然應約,請龍舟前來是「招景」,龍舟應邀而來聚會叫「應景」,人們來看龍舟叫「趁景」。蘇應昌認為,龍舟「探親」是廣州的傳統習俗,龍舟文化也早已完全融入宗族和村落之間。
在趁景「熱身」將儀式感拉滿後,最為精彩刺激的鬥標將上演,鬥標即「鬥龍舟」,也就是龍舟競渡,這是水上速度、力量與激情的碰撞。木槳翻飛,浪花四濺,龍舟踏浪飛起,劈波斬浪,生動展現了龍舟健兒奮發向上、拼搏進取的龍舟精神。嶺南文人曾這樣描寫明清時期民間的龍舟競渡盛況:「粵人習海,競渡角勝,而大舟比常制猶異,十餘年始一舉。船廣可三丈,長五之。龍首至尾,金光奪目,迭彩如層樓……」
扒完龍舟後,龍頭將供奉在龍王廟,船身將埋入河床沙泥中,這就是「藏龍」,在河道里用淤泥圍成一個龍船坳,將龍船推進去後,在坳裡面插上幾根竹子,再把龍船上的活動塞拔開,讓船身沈入水中,以便第二年挖出來再用。
扒龍舟的結束以「散龍」為標誌,大家拜祭還神,感謝神靈保佑龍舟活動圓滿謝幕,並將龍船標(旗幟)存放於祠堂中,以最後一頓龍舟飯結束一年的龍舟盛況。
龍舟精神讓人有歸屬感認同感
據蘇應昌介紹,擁有百年歷史的「東坡號」龍舟因使用頻繁,船體部分出現變形、腐化,出於安全考慮,他們決定以百年老龍為原型打造出一條「新東坡號」龍舟。新龍舟長39.1米,寬1.2米,總重量達5.5噸,村裡人扒它的第一感受是舒適、安全。
據悉,車陂村將派出4條龍舟出戰即將於6月17日舉辦的2023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其中,「新東坡號」龍舟將參加彩龍競艷項目,在主題和裝飾的設計上,也將集全村人的智慧,重點展示車陂村的龍舟文化和底蘊傳承。
當記者問到主題設計的細節時,蘇應昌賣了一個關子,「暫時要保密!待到龍舟賽讓你們一睹它的風采!」為了能在彩龍競艷環節完美呈現車陂村民的精神風貌和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車陂的村民們已夜訓近兩個月,每晚練個兩小時,揮汗如雨,暢快舒心,「兄弟同心,別提多痛快!」
蘇應昌感慨道,龍舟節的熱鬧景象好似春節,讓所有人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村民們平常都分布在全國各地,沒有哪個節日能夠讓大家從五湖四海歸來。現在都比以前富裕了,大家對生活的訴求也變得更簡單了,以前是競爭,現在是祈求平安、幸福,而扒龍舟就是有這種魔力,能夠讓所有人聚集在一起,開開心心地乾一件事,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廣東佛山順德樂從是有名的龍舟之城:
龍舟就是一個村落的靈魂!扒龍舟不僅體現了他們對水的感恩之情,也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更反映出村落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龍舟競渡,是一場意志力的比拼、毅力的對決和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很多事情往往人越多越難調和,想讓近百名龍舟健兒駕馭龍舟,必須要默契到好似一個人划槳的程度,從慢慢適應到掌控,再到最後能指揮、能主導,在這個過程中,村民們收穫了自信,也更信任彼此,這樣他們才能整齊劃一地划槳,在相互加油打氣的氛圍中,讓龍舟疾馳而去。」
廣府龍舟文化既是傳統文化的遺留物,也扎根於現代生活中。在這場力與美、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中,喜慶、開心、親和等情愫共生,人們從中收穫了親情、友情與愛情,感受著傳統與現代擦出火花,相映生輝。廣府龍舟文化的傳承,在村民們一聲聲「嘿呦嘿呦」的吶喊聲中,源遠流長、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