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世界客都梅州 千年歷史人才輩出 他們竟都是客家人?
【編者按】梅江水岸,花燈倒影;嘉應古城,魚龍戲舞。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滿城梅花滿城詩」的梅州,在這裏,濃濃的客家味如春風拂面。南宋楊萬里《明發梅州》詩中讚它:「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金暄梅蕊日,玉冷草根霜。」郭沫若賦詩梅州:「靈禽聞有翎五彩,文物由來第一流。」「一城兩坊」,是世界客都人文秀區的縮影,文物風流、人文薈萃。(魏琴)
沿時光河流追溯,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梅江岸邊始築城,逐成「一城兩坊」(嘉應古城、攀桂坊、望杏坊)格局。
舊時,古城青磚為牆,護城河環繞,各式牌坊林立,文風盛行的攀桂坊和人傑地靈的望杏坊左右相望、並蒂花開。民國期間,古城形成騎樓建築群,長街短巷,市井煙火、車水馬龍。
如今,「一城兩坊」經過修繕活化,成為梅州保存最典型、最聚集、最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內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不可移動文物22處,名街古巷30多條,淩風東、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一行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詩人楊萬里筆下的十里梅花,在攀桂坊客家公園裡盛放,暗香浮動、遊人如織;東山書院、東山中學,學風鼎盛、書聲琅琅;黃遵憲故居「人境廬」一展愛國詩人和外交家的風採。詩人張琚筆下的攀桂坊:「榕陰深入一堂開,日倚欄干望幾回。舊雨不逢排闥至,先生今為看花來。」似乎與楊萬里「只為梅花也合來」遙相呼應,成為佳話。
「桂乎是攀,杏焉在望」,望杏坊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望杏坊內有名街古巷9條、古民居24座、歷史遺跡7個、書院宗祠3座、寺廟庵堂3座。具有1500年曆史的大覺寺,中西合璧、獨具匠心的鶴和樓保存至今。黃仲容、林丹雲、張敦道「一里同科三進士」,教育家梁伯聰、革命志士朱雲卿等皆出於此。
古城的騎樓帶著濃郁的嶺南特色。中華路、民主路述說烽火歲月,淩風路、義化路、元城路、仲元路讓後人記住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客家先賢程旼、「鐵漢」劉元城、革命先烈鄧仲元。古城建於南宋的梅州學宮(孔廟)、清乾隆年間的觀瀾亭(八角亭),以及極具客家風情的月宮巷、珠條街等,無不體現客家人的耕讀傳家和崇文重教。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金山圩日和鬧元宵是「一城兩坊」的重要活動。圩日是客家人商貿交易、互通有無的習俗,也是承載客家人記憶和鄉愁的重要載體。今年的金山圩日與鬧元宵結合,安排了元宵特色美食、特色商品展銷、兔年幸運門打卡等熱鬧活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當街巷懸掛起彩燈、點起百家姓燈籠,聽客家山歌、賞廣東漢劇、猜意趣燈謎,可謂「寶馬彫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良辰美景如斯,正是嘉應古城鬧元宵,梅江水岸尋鄉愁。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