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黑劇集《狂飆》收視口碑雙豐收 正邪角色現實原型分別是誰?
中央政法委指導拍攝的掃黑電視劇《狂飆》近期大熱,播出後收視率和口碑雙雙「狂飆」,成為開年的爆款劇。
儘管《狂飆》在2月1日已經迎來大結局,但觀眾對劇集的討論熱度不減。到底劇集是如何展現中國二十年來掃黑除惡的歷史進程?劇中角色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原型?
《狂飆》:收視口碑一騎絕塵
掃黑主題電視劇《狂飆》由張譯、張頌文領銜主演,在央視八套(CCTV-8)首播當天收視率已經爆表,穩居全國第一,同時也成為獨播平台愛奇藝的新「劇王」。
《狂飆》播出期間亦一直「霸佔」網絡熱搜榜,收視率和口碑節節攀升,豆瓣評分曾高達至9.1分(滿分10分),大結局播出後暫時降到8.8分。
《狂飆》講述了以刑警安欣(張譯飾)為代表的政法隊伍與以高啟強(張頌文飾)為代表的黑惡勢力長達21年的正邪較量,被稱作是「掃黑除惡鬥爭的回憶錄」。在兩大主角背後,還涵蓋了從官員到基層百姓形形色色的人物,劇情飽滿,看點密集。
《狂飆》展現中國掃黑二十年變遷
據《狂飆》導演、編劇徐紀周透露,「狂飆」來自毛澤東詩詞「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借用詩詞中「狂飆」二字來比喻電視劇中的掃黑除惡大風暴。
與此同時,劇集《狂飆》也描摹了這20年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狂飆突進的時代。
據考證,中國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黑社會」這一概念追溯到1982年,當年深圳市頒布了《關於取締黑社會活動的通告》。
千禧年代,隨着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治安問題逐漸顯現。因應全國犯罪發案激增,2000年12月,全國「打黑除惡專項鬥爭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首次開展大規模全國性打擊涉黑犯罪。
2006年,中央政法委部署全國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在中央成立了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協調小組,並設立全國「打黑辦」。
2018年,中國作出開展為期三年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重大決策部署,「打黑辦」變成「掃黑辦」,不僅要打擊涉黑的社會人員,更要掃除利用手中權力參與涉黑涉惡違法犯罪,為黑惡勢力違法犯罪提供便利條件,幫助黑惡勢力逃避懲處的國家公職人員,也就是「保護傘」。
2021年,「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寫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狂飆》正是選擇了2000年、2006年、2021年作為時間節點,講述高啟強如何從出身市井、受人欺負的「賣魚佬」,一步步成為隻手遮天、無惡不作的「黑老大」,讓觀眾對「甚麼是黑惡勢力」,「為甚麼會存在黑惡勢力」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在劇中,2000年「徐雷事件」、2006年「莽村拆遷」、2021年「政法隊伍教育整頓」,三個掃黑階段環環相扣,反映出不同時期社會環境治安工作的特殊性,也呈現出了掃黑除惡之艱難。
《狂飆》根據真實案件改編 角色原型是誰?
在中央政法委指導下,《狂飆》劇組歷經兩年走訪、取材大量真實案件進行創作,深度還原掃黑除惡一線工作場景。
劇中的角色安欣,是一位熱血、正直,堅守本心的刑警。不少觀眾都好奇安欣在真實生活中是否有原型?
《狂飆》劇組解釋是,安欣即「安心」,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安欣沒有原原本本的原型,但又取材於多個真實原型,從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到檢察院檢察官,從一線基層民警到緝毒警察都有,集中了優秀幹警的所有品質,相當於群體英雄的一個化身和縮影。
反派人物高啟強的原型又是誰呢?跟安心的角色相似,高啟強的原型人物也有多個。導演徐紀周提到了三個案件——黑龍江李氏三兄弟案、遼寧徐長元案和廣東曾仕權案,這些案件都是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以來破獲的涉黑案件。
正是劇組將不同的真實原型濃縮到兩個角色當中,讓觀眾看到豐富精彩的人物造型和經歷,也讓《狂飆》的劇情,與普通民眾有更多的聯繫,引發這股追劇熱潮。【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閱讀: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為研發飛機親自學「飛」 竟節省千萬美元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