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必看展品全攻略 館長:北京鎮館之寶都拿來了
香港故宮正式開放,用時5年建成,耗資約35億港元。共有914件文物赴港,其中包括了166件國寶級一級文物,這是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外借,以至於沒有保險公司敢接單。建築由香港本地建築師嚴迅奇設計,外觀上寬下窄,形似中國古代器皿,卻在未開放前就被人評價「不敢恭維」,而千里迢迢運來的文物,也有人認為「不夠精彩」。備受期待卻又飽受爭議的香港故宮,裡面究竟有什麼?我們收集了40組重點展品,並連線採訪館長吳志華,從文物到建築設計,一一揭曉。
編輯:譚伊白(一条)
採用紫禁城中軸線概念建造 點圖放大看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
從5月中旬開始,一批批文物就踏上了「南下之旅」,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被運送至香港故宮。914件珍貴文物「千裏挑一」,很多甚至在此之前,從未向公眾展示過。 9大展廳,用館長吳志華的話說,「野心很大」,涵蓋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各大門類,有繪畫、青銅器、陶瓷、玉器、璽印、織繡、雕塑、圖書典籍、古代建築等。
展出時間從三個月到一年不等,有些展品因為保存的難度高,需要嚴格按天數計算時間,運輸過程多少天,能展出多少天,都得精確計劃好。而部分文物展品在這次展出後,要回到故宮博物院「休眠」數年,不誇張地說,「可能錯過了這次,一輩子就再看不到了。」
一個圖輯看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必看展品(點擊放大瀏覽)▼▼▼
一条X館長吳志華專訪
一条:面對建築方面的爭議,您能為我們解讀一下它的設計亮點嗎?
整個館佔地13萬平方米,建築只有3萬平方米,相對內地博物館來說面積不太大,但在香港這個比較小的城市裡已經足夠了。這個館是往上建的,一共7層樓。它是香港本地建築師嚴迅奇先生做的,嚴迅奇在博物館設計上經驗很足,廣東省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都是他結合傳統文化打造的現代風格建築。
這次為了建香港故宮,他去北京故宮探訪了五次,希望能在兩者之間建立聯想。一開始我參與進這個項目,就跟他聊起來,究竟我們要在香港建一個怎麼樣的故宮?北京故宮是一個文化遺產,然後台北故宮1965年建成,風格也是更貼近宮殿的感覺。我們就覺得應該有自己的建築特點,能體現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所以它的工業風格是比較重一點,當然有一些香港本土元素在裡頭。整體是傾斜的,上面大下面小,所以它聲音可以環繞,空氣流動比較好,對於保存藏品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它最重要一個理念是紫禁城的中軸線概念,把平面的概念放進了立體建築裡。有三個很大的中庭,把整個館空間連接起來,就像從太和門、太和殿,一路往上。看完一個展廳,走到中庭,再前往下一個展廳。三個中庭與戶外空間相連,第一個中庭是向東面的,能看到城市景觀;第二個中庭往南面,看到整個香港島;第三個中庭,望向西面的大嶼島。
另外大家談論最多的外形,其實不是傳言的參考「鼎」來設計的。大門參考了紫禁城一些有釘孔的門,以金色和朱紅色為主。外牆為了想把北京故宮經過幾百年歷史積澱的時間痕跡也表現出來,嚴迅奇還特意選擇了「耐候鋼」作為牆的材料,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自然氧化,有點類似於做舊的概念。裡頭可能感覺比較新奇,天花是鋁作的,參考紫禁城琉璃瓦的形態,變成動態的天花,好像衣服上珠鍊的感覺,天光透進來之後中庭裡是非常漂亮的。
這並不是一個純粹滿足美感的建築。這是一個用來展出文物的地方,功能是更加重要的,它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配合去欣賞文物就足夠了。因為有很多有名的博物館找了一個很有名的建築師,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對放置文物展品來說是有限制的。而故宮文物,對光有很大的要求,所以也限制了自然光在建築上的利用。
一条:900多件文物運輸過程難度有多大?
這是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第一次將這麼多文物運出去展覽,的確我們的壓力也很大。整個運輸過程差不多兩個月,再加上疫情的影響也帶來了很多困難,每天都忙得手忙腳亂。原本就希望能在香港回歸25週年這天當作一份獻禮,現在能做到按時且順利開館,是很幸運的。
這些展品的保險費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全球還沒有一間保險公司敢獨立承擔這份天價保單,只能集合多家公司共同承保。200多個展櫃,也是全球招標,最終是交給了一個意大利公司,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和盧浮宮的展櫃都是他們做的。這次他們為香港故宮的文物專門製作展櫃玻璃,不反光、高透光,對文物保護也提供了非常高的標準。
一条:除了展覽空間,還有什麼多功能性場所供觀眾使用嗎?它只是北京故宮的「依附」嗎?
除了8000平方米的展廳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空間,叫故宮學堂,是一個1600平方米的教育中心。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演講廳,有400座位,在香港算是所有博物館裡最大的了。我相信之後可能很多觀眾是陪同自己的家人、妻子、丈夫來看文物,本身對傳統的藝術形態沒有那麼感興趣,但我們也希望能讓他有個新奇的體驗,從而對故宮文物產生興趣。比如故宮學堂裡,會設置一些關於「文物修復」的活動,跟民眾的生活是很貼近的,我們在香港近幾年也發現了大家都希望能參與文物修復的體驗中。
在館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藝術公園和草坪。將來我們會計劃每一年的元宵,做元宵節花燈活動,希望觀眾可以積極動手動腦動眼睛,去參與文物文化的認識與創新。而香港故宮也並非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依附,全球各地的展品,都有可能依托這一平台呈現。比如這次的開幕展中的盧浮宮藏品也同樣值得期待。明年我們有一個與卡地亞基金會的合作展覽,會把20世紀女性設計當作主題,所以除了故宮主題外,我們肯定會讓不同世界文明之間有個對話。
它建在現在香港最好的地方,西九龍文化區,走路五分鐘就是去年剛建成的M+博物館,從高鐵站到我們館也只要10分鐘。將來大灣區也好,內地觀眾過來都是非常方便的。我給它的定位是一個「連接」的博物館,連接古今、連接香港與內地、連接中外,連接每個普通觀眾的生活。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