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2022|不只「虎虎生威」 唐詩裏老虎「飢不食人」盡顯仁義?
虎是百獸之王,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對老虎抱有敬畏,拜年時的「虎虎生威」也是常用祝福語。不過,原來古詩詞中的老虎有著多元的性格,剛柔並濟,甚至有唐詩將老虎描寫為「飢亦不食人」,盡顯仁義。本文帶大家盤點一下古詩中如何呈現老虎。
中國有不少「虎元素」,十二生肖之一且不說,從古至今,各種成語、詩詞、寓言、傳說中的老虎數不勝數。不過,人們對老虎又是陌生的,老虎是獨來獨往的猛獸,即便是圈養,也不失山林之氣,如果不是飼養員、馴獸員,一個人的生命中基本不會有跟老虎親密接觸的機會。
相關閱讀:虎年2022.圖輯|兩岸故宮藏「虎」跨越千年 百獸之王自古受崇拜
不過,在最古老的一批中華典籍裏,已經有了老虎的英姿。《山海經》中,「虎」字出現的頻率極高;《詩經》中,也有很多跟老虎有關的記載。在《周易》中記載,「大人虎變,未佔有孚」,所謂「大人」指掌控大局、具有決定作用的大人物,意即「偉大的人物像猛虎一般進行變革,不必置疑一定能光大誠信的美德」,將老虎視為主宰者。
但也有許多記載將老虎打造成楚楚可憐、溫馴仁義的形象。《史記·李將軍列傳》的主角、「飛將軍」李廣善射,其中有這麼一個橋段: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威風凜凜的大老虎,在李廣的故事裏成了可憐的受害者。《戰國策·楚策》則記載了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中老虎被刻畫得可愛但蠢笨,狐狸則顯得冰雪聰明。
盛唐詩人儲光羲《猛虎行》則大大表揚了一番老虎,將其寫成「仁義」的化身:「寒亦不憂雪,飢亦不食人。人血豈不甘,所惡傷明神」——老虎身體強健,不但不怕冰雪,反倒喜歡在雪地撒野;且老虎不吃人,因為牠不敢得罪上天神明,至於吃甚麼,詩中則寫道「百獸為我膳」——山中百獸是牠的食譜。「蒙馬一何威,浮江亦以仁」則是借用典故,表示老虎雖然平時飛揚跋扈,誰也不放在眼裏,但採取何種態度還是會「看人下菜碟」。
據說,儲光羲是想通過這首詩來勸誡當時的官員: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越有權勢,越要仁義。這一點,連老虎都能做到,人類有何理由做不到?
唐代張籍《猛虎行》中則提到,大搖大擺、橫行鄉里的老虎,可怕自然是可怕,但並不令人感到可惡可憎,依然有著活潑潑的一面:「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牠們跟所有生靈一樣,舐犢情深。
人類還發現,除了發情期間,雌雄老虎都是獨來獨往,活得獨立而精彩。事實上,在很多古代詩文中,老虎即便是作為「配角」出現,也總會給人驚鴻一瞥的感覺。我們可以讀讀李白的幾首詩。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宮景像是這樣的:「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寫彈琴鼓瑟的大老虎,這樣的形象顯得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