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逝世|學術理論影響深遠 研究思想史超越前人局限
一代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在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享耆壽91歲。余英時師從國學大師錢穆,有「中國史學泰斗」之稱,其著作等身,觀點往往突破前人局限。
余英時不時評論時政、文化,包括在六四事件聲援民運人士、表態支持香港「佔中」,而且堅持自由民主價值,反共立場鮮明。
據早前報道,余英時1930年在中國天津出生,1950年為與家人團聚,由內地來到英殖時期的香港,入讀新亞書院,成為國學大師錢穆的學生,於1952年畢業,成為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他曾形容上世紀的香港在東西思潮夾擊下是最自由的社會,而在港的兩年研究生時期,則奠下其往後的學術路向
據自傳《余英時回憶錄》,余英時在港時閱讀不少史學著作,接觸到有「第三勢力」之稱的反共刊物,他形容是開拓眼界,修正、深化了之前對民主與科學的認識,自此一直主張中國邁向民主化,「我深信中國必須建立一個開放與寛容的民主體制,才能走上現代化之路。」
余英時其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在70年代由美國回港,在中文大學擔任新亞書院院長,兼任中大副校長,兩年後重回哈佛任教,長年定居美國。
著作等身 觀點突破前人局限
余英時學問淵博,除專攻中國歷史,亦擅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之一,獲西方學界推崇其為「中國史學泰斗」。
余英時的著作等身,半世紀以來出版多本影響學界深遠的著作,當中如《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方以智晩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均為中國文化史研究重要著作。
在學術觀點方面,余英時往往能突破前人局限,例如長期以來學者如梁啓超、錢穆等在研究清代學術時,多強調統治者的文化高壓政策(如文字獄等),視之為清代考據學產生的主要原因。而余英時在《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一書中則勾勒出戴震與章學誠兩人的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與對峙局面,開拓出了解釋宋明儒學向清代考據學轉變的「內在理路說」。
又例如《士與中國文化》是研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經典著作。余英時把「士」看作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相對的「未定項」——即承認「士」有社會屬性但並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余英時認為:「中國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則正是憑藉著此一『未定項』。」
此外,余英時闡述的古代中國反智論、道統與治統、內向超越與外在超越等理論,深刻影響半個世紀的漢學研究。對於中西文化異同,他指西方文化以「外在超越」為主流,認為在現實世界外還有一個理想的超越世界(彼世),進而批判現實;而東方主流的儒家、道家價值觀則是「內向超越」,現實、超越兩個世界不即不離,追求的則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時評論時政 反共立場鮮明
余英時自稱對政治僅只有「遙遠的興趣」,但他不時評論時政、文化,包括六四事件聲援民運人士、表態支持香港「佔中」,而且堅持自由民主價值,反共立場鮮明。
他在2019年接受台媒「中央社」訪問時再次談及六四事件,直言內地政府視六四武力鎮壓是「正確的事」,相信「共產黨不可能走上開放民主自由的路」,他亦在當時決定不再與內地當局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