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千年前西漢荒帷在京展出 經修復後重煥豔麗精美一面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於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行,活動的重中之重是特展「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其中出土自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的「錦緣絹繡荒帷」惹人關注。
雖然荒帷材質的保存極為困難,惟該來自足足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文物,經修復後展現了令人驚嘆的精美一面,令網民也形容「如果不看銘牌,此等如此巨大的絲織物很容易以為是清代的文物」。
知名歷史博主「老豬的碎碎念」周四(24日)在微博曬出了「錦緣絹繡荒帷」一批精美圖片,相當吸睛。據他指,由於保存極為困難,此前從未出土過此物,其學名為棺帷,古人常用以套蓋在棺木上,而棺帷的材質、圖案和數量也有着嚴格等級規定。至於湖北謝家橋一號墓出土的該件棺帷皆為絲綢材質,色彩鮮豔且繡飾複雜,數量更達4層。
其續介紹,荒帷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現,在《儀禮》、《禮記》中亦有記載,其主體為絲織品,裝飾有圖文及其他金屬墜飾,為兩周時期常見的喪葬儀具,可是因年代久遠,絕大多數荒帷在現代考古發掘活動中都難以被完整發現。
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官網介紹,考古人員曾在2004至2006年挖掘山西橫水西周墓地期間,意外發現目前中國時代最早的荒帷,其為繡有鳳鳥圖案的巨大紅色絲織品,連織物的針線、紋理都十分清晰。可惜,事實上原本的紡織品早已徹底腐化消失,只保留部分痕跡印在塌落於墓室中的泥土上。
不過湖北荊州謝家橋楚國一號墓出土的荒帷上彌補了遺憾。2007年,荊州謝家橋一號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期間,清理出罕見的4層絲綢荒帷,為迄今發現的同時代保存最好、層數最多、面積最大的的絲綢荒帷,只是剛出土時,其因浸泡在積水中2000多年,早已成一團「爛泥」。
幸而經過剝離,荒帷真容漸露,其中前3層最為精美,首層由鳥獸幾何紋錦作緣、絹地乘雲繡製成,還有據稱是辟邪之用的鎖形物;翌層有更為細密的抽象花紋圖案;第三層則鋪展面積最大,達45平方米,並有神秘人形圖案。
據了解,受溫度、濕度、光線、氧氣等影響,多數墓葬中的絲織品皆會腐爛變質,即便倖存也會因長年受地下水浸泡而稍碰即滅,因此如何讓該荒帷變回原貌成了一大難題。然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順清早於2000年曾研發出一種微生物發酵提取液,可讓微生物在不破壞絲織物本身下,「吃」掉絲織物內的有害物質。
後來,文保中心花了3年多的時間,通過生物化學保護技術進行清洗、加固、修補,令荒帷恢復了原有的光澤度和外觀,再加上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紡織品鑑定保護中心進行後續的分析鑑定、纖維測試和修復,終令西漢荒帷的風姿重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西漢荒帷外,展覽同時亦匯集了來自全國23家文博機構的50餘件套珍貴展品,包括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繪綠面跪射俑、李倕墓出土復原冠飾、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漆床等,全面展示了館藏文物科學認知、保護修復、工藝復原、預防性保護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