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吃兔兔|朝鮮力推「養兔運動」救饑荒 未來要向川菜取經?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朝中社》報道,朝鮮正大力推行「養兔運動」,新聞稿中更稱目前許多機關企業、學校、家庭都已「活躍開展」。外界普遍認為,朝鮮此舉是希望藉兔肉解決飢餓問題。
雖然並非作為主要肉類來源,但中國的兔產業至今已具有成熟的市場規模,甚至在全球範圍中是佔最大部分。尤其在四川省,兔肉是當地的「特產」之一。
兔肉比起牛肉、豬肉、雞肉等肉類有更多蛋白質,而且低脂肪、低膽固醇,故兔肉又被稱為「葷中之素」。

朝鮮推行兔產業,相信是看中兔子相對其他家畜飼養較為容易,資本投入較少,民眾在家中就能養殖,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作為食物,是較快速應對肉類來源不足的臨時措施。資料亦顯示,養殖肉兔是以粗纖維、穀物、燕麥、蛋白質與營養添加等作為飼料,以高穀物飲食飼養的肉兔,「換肉率」2.5至3.0,以天然飼料飼養則是3.5至4.0,較肉牛(8.0)、肉豬(4.0)為低,差於白肉雞(2.0)及水產動物(1.6)。此外,肉兔的生長周期較短,一般約4個月至5個就能出欄。

以中國的情況計算,一般養殖12隻種兔,加上後期生產的小兔,一年的總成本為4500元(人民幣.下同),養殖總收益為10350元,純利潤有5800元左右。

值得一提是,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曾經發生飢荒,有地方政府亦嘗試以養兔自救。例如山西忻州(舊稱忻縣區)的一份公告就提到,家兔是一種投資小受益快,飼養簡單,管理容易,老年、婦女、小孩都能餵養的動物,不僅可供食用,同時又是暢銷國外的出口商品。

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山西忻州(舊稱忻縣區)曾經以養兔來應對飢荒。(網上圖片)

事實上,兔肉入饌在中國源遠流長,甚至是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在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新洞人」,就有發現兔骨化石。成書東周戰國時期的《周禮.天官》更稱,天子享有「九鼎」,鼎中所盛食物,除五穀外,還有六畜、六獸。六獸即是麋、鹿、熊、麝、野豸,以及兔子。到了漢代,食用兔肉已是很普遍的事,並且誕生許多烹製兔肉的方法,例如有「兔肉脯」等。

根據2018年的數據,中國在全球兔產業的佔比高達62%,產量85.55萬噸。兔產業中以肉兔產業產值占比最高,四川省是全國第一養兔大省,同時也是兔肉消費第一大省。四川的兔肉消費佔全國60%以上,人均兔肉消費量達4.5kg,遠遠高於全國0.52kg的水準。四川一年能吃掉近3億隻兔子,成都的「麻辣兔頭」更是全國聞名的美食。內地網上甚至有不少文章分享享受「麻辣兔頭」的正確方法,第一步是要從大門牙的位置,將兔頭分成上下兩部分。

四川成都的「麻辣兔頭」更是全國聞名的美食。(視覺中國)
一邊吮吸兔頭上的紅亮辣椒油,一邊剝繭抽絲,將兔頭上細碎的肉一點點啃乾淨。

不過要留意一點,兔肉在營養學上,是無法用作主要肉類來源。兔肉是易於獲取的食物,但其缺乏人體所必需的脂肪和維生素。以兔肉為主食,容易罹患「兔肉綜合症」。人體消化兔肉時需要消耗自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故必須不斷額外補充,例如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否則就會愈來愈虛弱。

川菜以麻、辣、鮮、香為特色:

兔肉之所以在四川成為熱門美食,與川菜的特色有密切關係。兔肉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其本身有香味不足,肉質沒有口感的缺點。意外地,這些缺點與川菜的烹飪手法配合得天衣無縫。川菜慣用油及各種調味料,口味偏麻辣、油重、香口,使得清淡的兔肉迎來「華麗轉身」。相較而言,韓式料理以清淡為主,少油膩,多有辣,或許需要向川菜取經才能使兔肉變得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