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追尋真正「漢服」路上 周代古人為何熱衷穿「開浪褲」?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在網絡、微博、短視頻等新興影視平台的帶動下,漢服產業加速發展。根據中國大陸財經媒體統計,2020年中國大陸的漢服愛好者連續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對於90後、00後的年輕漢服愛好者、研究者來説,漢服並不是奇裝異服,而是彰顯傳統文化自信的服飾。
日前「盛世中國系列賽事」在北京市啓動,並舉行「大成市場杯中國華服設計大賽」盼通過現代、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融合創新,展現當代中國人的時代精神與中華文化的底藴。

漢服興起,帶動不少傳統文化,像是花朝節、茶藝等等。圖為成都漢服愛好者於花朝節(3月6日)在梨花林裏喝茶。(新華社)

説到中國傳統服裝的特色,可能民眾會率先想到旗袍,或是交領右衽的漢服,但這些印象都太過於片面。因為中國歷史悠長,服飾當然不可能只會有一種樣貌。歷朝歷代都各自有其流行的款式,對於剛接觸到漢服的同好來説,如何辨別其中的不同,並認識到各朝代流行的服裝款式之間的傳承,是件相當困難的事。畢竟千年累積下來的服飾風格種類繁多,若沒有系統地介紹,實在很難讓一般民眾深入認識已中斷300多年的漢服。

為了在台灣推廣漢服、提升民眾對漢服的認識,台灣的漢服社團-「台灣漢服」,日前舉辦一場活動-「華夏衣冠-歷代漢服款式發展概要」,通過近年大陸考古出土的衣物,來介紹中國各朝代的服裝流行款式與特色。

「台灣漢服」社團團長蔡景如説明:「現代的漢服復興,是在文物、文獻與圖繪,這三大基礎上,與剪裁、穿搭、遞嬗、布料、配件與影響,六大概念上逐漸重建而成」。通過研究服飾剪裁,建構出整件衣服的外觀特徵,還可以釐清大眾對於漢服、傳統服飾的刻板印象與錯誤觀念。

古代中國人究竟是穿開襠褲還是合襠褲

直到現在,仍有不少民眾在聽到要復興漢服,就下意識認為古人的服裝,衣袖寬大不方便,尤其是褲子、只有開襠褲沒有合襠褲等,這時就需要依賴出土的衣物,為大眾建立較為正確的傳統服飾知識。

褲子在古代分為兩種,開襠褲與合襠褲。直到今日還有許多民眾認為,中國人大約是戰國趙國武靈王於任內(公元前326-前299在位)推胡服騎射政策時,為了能夠騎馬才終於穿上合襠褲。不過1990年考古人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發掘的虢仲墓,其出土的麻布褲,徹底扭轉大眾對於古代褲子的認知。

古代的褲子可以細分為好幾種。(微博@梅影詩魂-梅雪無名)

虢仲下葬的時間大約是周厲王、周宣王時期(約公元前870-前791年,西周晚期),其墓葬等級為國君,為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出土相當豐富的青銅器、玉器等文物。該墓出土的合襠麻褲,等於是打破了今人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合襠褲一説,且虢仲去世的時間比趙武靈王還早450至500年,也把中國人穿合襠褲的時間提前不少。

既然西周晚期就有合襠褲,那古人為何還要製作開襠褲呢?其實開襠褲更多的時候,是古人於冬日時,將其穿在合襠褲外用來保暖用的。

先秦貴族服飾特色

而東周服飾特色,可根據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楚國墓出土的東周時期文物,窺看出一二。雖然楚國並不在中原地區,但其服飾風格深受中原影響,加上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皆出身楚國,因此楚國之文化自然也被吸納進中華文化之中。

從江陵楚墓出土的眾多衣袍,最大的特色就是衣長可拖地,像是墓主可能身高大約1米5多,但其陪葬衣物可長達1米65、通袖長(漢服平鋪後,左袖口到右袖口的距離)最長可達3米多。

微博知名漢服復原團隊,依據江陵楚墓出土的衣物,復原製作出戰國楚國貴族的服飾。(微博@裝束復原)

為了能夠製作這麼寬大又衣長委地的服飾,古人還克服了當時的技術,將衣服上下剪裁、再上下縫合一起,下襬還接縫許多塊布,增加幅寬。這樣的服飾剪裁方式,從東周貴族流行至明代文人所著的朱子深衣都能看到。

觀察先秦時期主流的服飾,再來比對往後朝代的流行服裝,便能從中發現被延續下來的特徵。梳理中國先秦以來的服裝變化,不僅能更容易理解傳統服飾,還可以用更加包容的心胸,看待服飾中融合的各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