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邀集學者整理明代逾6千封書信資料 助研究明人社會關係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國歷代文人留下的書信紀錄浩如煙海,這些珍貴的史料透露出歷代複雜的社會關係。但是由於書信紀錄眾多,而且這些資料一般收錄在不同的文集中,學者在搜索時不免耗時,而且容易出現遺漏。
由中美台學者聯合主持「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近日就推出一個試用版的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平台,邀集學者整理明代逾6千封書信的資料,以助學者研究明代人物的社會關係,讓學者將來可以輕易搜索相關書信資料。

哈佛大學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學者包弼德 (Peter Kees Bol)。(網絡圖片)

據哈佛大學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學者包弼德 (Peter Kees Bol)教授在Facebook發文介紹指,該平台(Crowdsourcing System for Association Data,簡稱CSA)目前已列出超過6千封明代中晚期的書信,並會繼續增加。

文章指,該平台的目的是讓學者能夠按信件作者名稱、收件人名稱或書信名稱來查找來往信件,目前有小部分信件的收件人資料已經完成整理。該平台已經開放,希望學者可以貢獻自己的知識,以助識別平台上的書信資料。

明代文人的書信紀錄眾多,這些資料一般收錄在不同的文集中,學者在搜索時不免耗時, 而且容易出現遺漏。圖為明代著明思想家王守仁的全集。(網絡圖片)

此外,相關書信資料也會將來整合到「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上。「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已經識別出宋元時期逾7千封書信的收信人資料。

香港01記者試用平台(點圖放大):

據香港01記者試用,目前該平台已開放注冊,經簡易注冊程序即可以使用。以明代著明思想家王守仁為例,輸入名字後即出現大量書信紀錄,紀錄包括書信作者、書信標題、收件人姓名、收錄書信的文集等,不過如果以一般人較常用的稱呼「王陽明」來搜索,搜索結果則只有兩項。

由於平台仍在開發階段,目前資料不算完備,平台也沒有收錄相關書信的內容。以港人熟悉的唐伯虎(唐寅)為例,不論是輸入唐寅或唐伯虎,均未有結果。

根據資料,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現在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聯合主持,目的在於將計算機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對中國歷史上所有重要的傳記資料進行系統性地數位化處理,以便採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歷史。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