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年多後再現「神秘物種」 曾廣泛分布惟過度捕撈等因素絕迹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內媒周四(10日)報道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上月在開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期間,於長江宜昌江段發現一條「䲘」,是時隔3年多後再次發現,「也是僅僅一條」。

科研人員進行監測調查。 (澎湃新聞)

據介紹,長江的特有物種除了白鱀豚、長江白鱘、中華鱘、長江鱘和江豚外,還有許多魚類岌岌可危。䲘(Ochetobius elongatus)俗稱刁子、麥稈刁,曾廣泛分佈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然而由於過度捕撈、江湖阻隔及棲息地生境退化,䲘近年已絕跡於多個歷史分佈區,僅鄱陽湖和贛江有零星樣本採集,並陸續被湖北、湖南等地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據悉,屬於肉食性魚類的䲘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以上,平常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捕食一些小型魚類,會在生殖季節溯江而上到幹流急流中繁殖,產漂流性卵,並在每年7至9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作為重要的經濟魚類,其歷史上可在長江中游一些通江湖泊中形成漁汛。

報道指,長江水系共分佈有435種魚類,據2017至2019年的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發現,歷史上有分佈但未採集到的魚類達130種,另有一些種群過小的魚類偶爾會在個別調查站點被發現。而隨着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推進落實,今年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部分江段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較去年增加。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