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鴻溝系列|在智能時代「迷失」的老年人

撰文:陳進安 彭琤琳 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從電子支付、網約車到健康碼,現今數字化生活方式深入社會肌理,也因而導致一些群體尤其是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數位落差)。
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由於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了信息落差及貧富進一步兩極分化的趨勢。而早在2003年,已有研究資料表明數字鴻溝造成的差別,正成為中國繼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三大差別」之後的「第四大差別」,顯示其正成為社會問題。
《香港01》一連推出3篇「數字鴻溝系列」專題報道,就老年數字鴻溝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官方和民間如何想方設法讓老人搭上「數字列車」,以及疫情下城鄉教育差距擴大,內地網絡扶貧如何推進等問題深入分析。

第一篇:重視技術卻忽略「人」?細數老年人難融入新科技之因素

在這場科技賽跑中,一些群體如老年人群卻因為各種因素而處於先天劣勢,腳步趕不上時代步伐者不在少數,例如有湖北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結果被拒、九旬老婦為進行認證需被家人抱起來勉強進行人臉識別,以及黑龍江老人乘巴士時因沒有手機掃描健康碼而備受指摘等,令不少網民為之心酸。

面對這道無形的屏障,老人的弱勢到底是因為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及特點造成?抑或也受老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徵等因素所影響?

+1

第二篇:助老年人接軌「智能時代」 一場全社會的動員?

「數字鴻溝」現象近來屢登媒體版面,引發社會關注。對於一些老年人而言,數字化服務存在操作難度大、個人設備不支援等問題,反而給他們的生活平添困擾。除了檢討過往完全拋棄傳統服務模式的做法外,官方和民間亦開始想方設法,讓老人搭上「數字列車」,能夠更加樂於接觸、易於學習、便於使用數字化服務。

那麼,官方如何從政策層面上出台措施協助沒辦法「跑得這麼快」的老人?企業又能如何回應?除了社會責任,當中也包含着商機?不甘落後的老人又會如何自救?

第三篇:疫情下城鄉教育差距擴大 內地網絡扶貧如何推進

除了老年人群體外,中國城鄉之間也存在數字鴻溝。作為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場規模空前的在線教育實踐,卻暴露了城鄉間巨大的數字教育差距。礙於網絡技術和硬件設備不足,城鎮兒童可以使用電腦連接寬帶網絡上網課,然而偏遠牧區的學生卻需要上山找訊號,用手機流動數據上網課。

在這種背景下,農村家庭安裝寬帶等網絡環境的比例到底相當於縣城學生家庭的多少,兩者差距有多大?除了部分學生居家學習難,原來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要做到網絡授課也不易?農村教師面臨着何等信息化教學的挑戰,甚至有教師出現因疫情而「閒置」的情況?網絡扶貧行動成果如何?疫情發生以來,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扶貧產品受到影響,此背景下掀起的直播帶貨熱潮又如何在促進貧困地區產品銷售上發揮重要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