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首日票房過億:講述中國女排奮鬥史 曾引發爭議改名撤檔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9月25日在內地提前檔期上畫,首日票房就破億元人民幣,10月1日也將登上香港大銀幕。該片圍繞3場不同時空的球賽,以主人公郎平的參賽和執教生涯為主軸,講述幾代中國女排隊員的奮鬥歷程,展現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故事。
不過,該片原定在今年農曆年初一上映,但引發不少爭議,隨後不僅改名,還多次傳出將撤檔的消息,最終因疫情因素而撤檔。此番上映後,網民發現,電影有多處重新剪輯和配音的痕跡。
《奪冠》主要用3場比賽串聯起了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並呈現了女排名將郎平及中國女排隊員們的熱血青春。首場比賽是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3比2險勝日本,獲得世界盃冠軍,為中國奪得「三大球」(按:足球、籃球、排球)首個世界冠軍,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這場比賽中,原本應該休息卻臨時被教練叫來擔當主攻的郎平功不可沒。
▼ 點圖放大看《奪冠》海報及劇照
鏡頭切換至2008年8月15日,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上,郎平帶領的美國女排以3比2打敗由陳忠和帶領的中國隊。值得一提是,郎平與陳忠和曾是上下級關係,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郎平是中國女排的主教練,陳忠和則是助理教練。這也讓郎平招來了不少罵聲,甚至有人用「背叛」、「忘恩負義」等字眼形容她。
第三場比賽,時間則快速來到2016年8月17日的里約奧運,中國女排在郎平帶領下,以3比2險勝東道主巴西女排,是中國女排時隔8年後再度打入奧運會半決賽,為最終奪取奧運金牌鋪平了道路。
▼ 《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的三場比賽
《奪冠》在原定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宣傳期間,引發了不少爭議。當時的海報中,另一名主演黃渤飾演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時期的中國隊教練陳忠和。然而2020年1月8日,內媒報道稱,陳忠和向國家體育總局寫信,要求這部電影刪除所有關於自己的鏡頭,因為電影中搶雞腿、被砸暈、被年輕球員教訓胸無大志等虛構情節醜化、抹黑了他的形象。他並要求當局嚴格審核該片。
陳忠和斥責電影故意把他塑造成搞笑的「醜角」,其目的就是為了吸引眼球、追求票房價值,「謀取功利,金錢至上」。當時,網絡還傳出不少流言,指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的高層不滿片中內容,連女排隊員都不樂意署名等。
而在本月上映的最終版電影中,陳忠和的名字再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中國隊教練」的頭銜。此外,雖然電影一開始的預告片中有出現多名當時球員的姓名,但最終上映的版本也只以編號代替她們。涉及到角色名字的對白也經過重新配音,被指「多處說話時聲音和口型對不上」。至於將片名從《中國女排》改為《奪冠》是否亦與這些爭議有關,坊間就暫未可知。
▼ 郎平重返國家隊後的勠力改革 被網民封作片中精髓
影片上映後,內地社交網站《豆瓣》上,有不少網民表示,該片有大量重新剪輯和配音的痕跡。片中,郎平重返中國隊執教後想要勠力改革的情節,與此前的教練過分迷戀集體主義的訓練方式產生對比,被網民稱作是全片精華所在,但疑似因為大量刪減,而令價值觀的傳達較為分散,缺少張力。
亦有網民認為,該片想要完成的表達是「中國女排精神的變遷」,因為舊的女排精神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產物,當時的中國要展現強勢面貌,只能靠舉國體制、魔鬼訓練、非人的高負荷方式,來達成「不可能的任務」。而到了新女排時代,教練和運動員們很注重個人選擇,片中郎平問隊員們「為甚麼喜愛排球」,就是在傳達打球不為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理念。
影片最終的落腳點是「放下唯金牌論」,重新找到運動的樂趣和意義。不過,兩者之間的轉變過程卻潦草帶過,再加上為了顧及審查而未能徹底放棄舊的女排精神,讓影片顯得左顧右盼、前後失據,造成表達失焦。值得慶幸是,瑕不掩瑜,觀影民眾的影評仍然以正向為主,反映這部電影總體是在水準之上,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