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長城或為監控人民而建? 最新外國考古研究顛覆傳統認知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民族的侵襲而修築長城。不過近日有外國考古學家的研究指出,一段建於遼朝、橫跨現今蒙古國及中國的長城,卻並非用來抵禦外敵,而是用來監視控制人民和牲口的流動,也許同時是為了徵稅。
最新研究指出,一段橫跨現今蒙古國及中國的長城並非用來抵禦外敵(按圖放大):
受到學者關注的長城被稱為北線長城,長度約740公里,大致由西向東穿過蒙古國東北部,進入俄羅斯,然後在中國東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結束。以往一般認為這段長城是為了抵禦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軍隊而設計建造的。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吉地安(Gideon Shelach-Lavi)和由以色列、蒙古以及美國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以及傳統的考古技術,勘測了這段長城,並找到手工藝品,協助確定年代。相關研究成果在日前在《古物》(Antiquity)上發表。
長城無防禦工事 不具軍事功能
研究認為北線長城由遼朝建造,研究顯示長城遺跡約有1米高,最初可能有2米高,寬約10米。其北邊有一條約2米深的溝壑,吉地安猜測這條溝可能是採集築牆的土壤而挖出來的。但城牆上沒有塔樓和防禦工事,而且接近道路,顯示不具備軍事功能,「這座城牆並不是一道難以攻克的障礙」。
研究指出,當時的游牧民族可能因為遭受寒流天氣而向南遷徙,這段長城可能用於統治者監視控制統治之下的游牧民族的活動。吉地安稱,這段長城在當時可能用於控制入境人數,以便徵稅。
此外,據報道,根據放射性碳年代測定,北線長城建於公元1000年至1100年之間的遼朝,這意味著其建成早於成吉思汗的出生時間(約1162年),表明這段長城的建設與抵禦成吉思汗的軍隊無關。
根據資料,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了戰國長城。現存中國境內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
(《中國科學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