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嫁女潑水代表娘家祝福 清代平民婦女與娘家的相處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近年女性平權、性別平等的意識抬頭,許多民眾注意到傳統婚俗中對女性不平等之處。比如在禮車行駛後,新娘必須往車外丟一把扇子,象徵丟掉壞脾氣;而新娘母親則是拿着臉盆把水潑出去,代表「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與娘家再無關係;到了夫家的家門口前,新娘還需過火爐、踩瓦片,代表給夫家帶來好運,還有傳宗接代的意思。
這些針對女性的婚俗,逐漸被排斥,據台灣書香協會的統計,有高達67%的女性認為婚俗應該被改變,而有53%的婦女對結婚時的潑水習俗感到難過。也有不少民眾感到疑惑,潑水真就代表女兒嫁出去就與娘家再無瓜葛?
但究竟出嫁時的潑水習俗,真的就是該改掉的陋俗嗎?

傳統婚俗裏的潑水,潑在車上與潑在地上就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如果娘家潑的水又高又遠,則象徵新娘與娘家的感情不會斷。(Facebook@蓋瑞婚攝)

新娘出嫁時的重要環節「潑水」,其來由已難考證,不過可以確定其觀點已普遍流行於清代,《紅樓夢》書中男主角賈寶玉曾為堂姊賈迎春婚後受虐的遭遇感到難過,而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則說:「俗語說的,『嫁出去的女孩兒潑出去的水』。叫我能怎樣呢?」,可見「嫁女潑水」的說法至少從清代中葉起就已廣為流傳。

不過潑水習俗的本意並非今日大眾所理解的從此與娘家一刀兩斷,閩南語有句俗諺說:「潑水是潑上車,查某子(女兒)嫁過是好名聲,有事後厝(娘家)是都在這;水是疼妳潑在車頂頭,有事妳就稟吿妳的好後頭(娘家)」。在這句俗語裏,潑水可是充滿着娘家人的祝福!有注意到嗎?句中的水是潑在新娘禮車上,這代表娘家疼惜女兒。另外,水還有消災、除厄的涵義,如果娘家潑的水又高又遠,則象徵新娘與娘家的感情不會斷。不過新人的婚姻若是不被長輩祝福,則會直接把水潑灑在地上,其意義與「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相似,代表父母心寒,從此女兒與原生家庭再無關係。

既然理解婚俗潑水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象徵意義後,那麼看到清代民間婦女與娘家之間的綿密關係,也就不會太過驚訝。學者翻閲清代南方史料發現,民間婦女並沒有因為「嫁女潑水」的俗語,而與娘家疏遠。據學者統計,清代不同社會背景的家庭,其婚姻地域圈會與其社會階層成正比,即社會階層越高的家庭其婚姻地域圈也越大,反之愈小。因此平民婦女之所以能夠與娘家保持緊密關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其締結婚姻的地域圈遠遠小於中上階層家庭,讓她們可以時常回娘家。甚至在清代山東省萊州昌邑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還有新婚第一年或是第一個孩子出生以前,媳婦長住娘家的風俗。

清代民間家庭生活會有這樣的情況,或許也與當時有「大抵富家結婚男早於女,貧家結婚女早於男」的說法有關。貧苦人家為減少生活開銷,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多會早早將女兒嫁出,並寄望嫁女所得的財禮能為兒子娶妻。清代史料理中常見有婦女「自幼」婚配給某某某為妻的記載,即女性從小就被婆家抱去作為童養媳。所以對尚未成年即離家出嫁的幼女來說,自然會對娘家抱有不捨之情,進而頻繁來往。

清代婦女基本上為娘家與婆家之間的重要紐帶。圖為「攝影180年在中國」展覽的翻拍照片。(馬鑫攝)

清代民間中下層也與上層社會相同,都需要依靠姻親來擴充人脈網絡,平民婦女自然在婚後與娘家保持着相當密切的聯繫,以提升夫族與母族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不過,平民老百姓對於姻親關係,其實存在着矛盾的態度。基於親情,多數家庭仍與嫁為人婦的女兒保持密切往來,如金錢上稍有餘力的娘家,還會接濟生活貧困的女兒女婿;反之亦然,若是娘家貧困,嫁出去的女兒亦千方百計給予救助。

但另一方面,民間社會姻親之間的彼此救助,老實說幫助並不大。如果夫妻間的家族社會地位都一般,那麼岳父或妻兄自然無法提供女婿或妹夫較好的經濟、人脈資源,如果娘家生計處在温飽邊緣,那也根本無力照顧已經出嫁的女兒,反而會讓婆家擔心微薄的家產遭到媳婦「透漏」(拿走)。《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曾記載,道光年間(1821-1850年)有丈夫表示在外工作期間,妻子與娘家人一同將「傢俱器物等件以及當價錢六千透漏一空」;或是媳婦在娘家兄長的教唆下拿走夫家衣物首飾,更有丈夫詳列妻子帶至娘家的物品等。

由於平民婦女難有獨立的經濟收入,也不像中上層婦女可以利用豐厚的嫁粧來為孃家排憂解難。因此當娘家發生危急的狀況時,便只好從婆家「拿點東西」來資助娘家。由此反映,清代民間社會的姻親糾紛,多由錢而起。婆家的處理方式,便是從儒家禮教下手,希望媳婦能在家父長制的規範下,與娘家劃清界線、減少回娘家的次數,以此避免錢財外流。

清代婦女與娘家之間的關係,即使「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的觀念已廣為人知,但親情的連繫並不是一盆水就能輕易消除,於是從流傳下來的史料仍可看到出嫁的女兒常回娘家走動。如同婚俗潑水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涵義,過去封建社會的女性與娘家之間的聯繫,也有多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