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發現】四川東周古墓解開巴蜀船棺葬之謎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日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達州市渠縣城壩遺址進行發掘時,意外發現一處東周貴族墓葬,墓內出土許多精美的編鐘、浴缶(酒器)、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等文物,其中還發現了「虎鈕錞于」(青銅製打擊樂器),讓學者進一步確認墓主身分,可能是古代巴國的其中一支-「賨(音從)人」。賨人貴族墓葬的發現,或許能解開部分巴蜀文化的謎團。

考古研究人員在這座東周貴族墓葬中,發現許多精美的青銅器。(新華社)

說到巴蜀文化,就得說明「巴」與「蜀」這兩個名詞的由來。巴、蜀分屬兩個古老民族的稱呼,蜀人最早活動在岷江上游地區,後逐漸遷徙到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國。而巴人最早活動在漢水流域,不過有關巴人的起源,目前學界仍無共識。巴、蜀兩支民族都曾參加過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則在江漢平原活動,因常與楚國交戰,遂遷徙到今日的重慶地區,形成巴、蜀兩支民族在四川盆地呈一西一東的分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古蜀國地區置蜀郡、古巴國地區則設巴郡,至此「巴蜀」才成為特有所指的地域觀念。又因為四川盆地封閉的地形,讓巴蜀兩個文化自然而然隨着時間,交融在一起。

圖為賨人貴族墓出土的「虎鈕錞于」,此為巴文化中常見的打擊樂器。(新華社)

古巴人可細分為兩支,一支是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廩君蠻」,另一支則是活動在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蠻」。前述考古團隊所發現的賨人貴族墓,即為板楯蠻的其中一支,據東晉史學家常璩(291-361年)所著的《華陽國志.巴志》,內容記載巴人的族屬可分為「濮、賨、苴、共、奴、獽、夷、蜒」八族。其書詳述賨人都聚集在「宕渠」,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學者們終於找到「宕渠」的所在地,即城壩遺址內發現的郭家台城址。

據史料記載,賨人多以漁獵為生,雖然板楯蠻擅長以弓射虎,但漁獵才是其賴以為生的方式,也符合其生活環境。不過這支驍勇善戰又擅長歌舞的古老民族,隨着中原一次次戰亂、民族遷徙而與其他民族交融,但保持強烈風俗特徵。《隋書.地理志》載:「自漢高(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發巴、蜀之人,定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所據的關中地區),遷巴之渠率七姓,居於商、洛(今陝西省商洛市)之地,由是風俗不改其壤。其人自巴來者,風俗猶同巴郡」,但隨着時間推移,各個民族遷入巴蜀地區,賨人的習俗已融入今日的土家族中,成為其主源之一。

巴蜀先民於先秦時代就有行船棺土葬的習俗。(新華社)

這次考古發現的賨人貴族墓葬,是繼1972年涪陵地區小田溪巴王墓群、1999年四川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該遺址時間跨度非常大,涵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東漢)外,新發現的中大型墓葬,不僅填補巴人於戰國中晚期大型墓葬的空白,也是城壩遺址首次發現的東周時期墓葬,為學者提供許多巴文化研究史料。

這座東周時期的賨人貴族墓,為巴蜀地區常見的「船棺葬」,可惜該墓的船棺已腐朽碳化,僅能看出墓葬底部曾有弧形船棺的痕迹。何謂「船棺葬」?這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喪葬風俗,因為以船形棺為葬具而得名。此類葬俗可分為船棺天葬、船棺土葬兩種,前者為古越人習俗,在今日的福建省與江西省山區還能見到,後者則常見於傍水而居的民族,不過於先秦時期便開始行船棺土葬的古代民族並不多,目前也只在巴蜀地區的考古遺址發現此類葬俗。

巴人的船棺土葬,盛行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1940年代,因科學考古尚未完全建立,儘管有學者通過部分雕刻特殊的青銅器、玉器提出「巴蜀文化」,但因未發現遺址而普遍受到學界質疑。直到1950年代考古發現巴人船棺葬,並通過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實證「巴蜀文化」存在後,有段時間內,多數學者普遍持「船棺葬為巴人的喪葬風俗」的觀念。但隨着新發現的考古墓葬越來越多,讓研究人員對於判斷船棺葬的族屬有了新的看法:船棺葬不全是巴人的墓葬,可能是東周以後巴、蜀境內的民族中某些社會階層(祭司、武士等)專有的葬俗,如2009年發現的成都商業街大型船棺合葬(時間為戰國早期),極有可能是蜀王室的墓葬。而日前新發現的東周賨人船棺葬,則更能具體說明船棺葬為巴人與蜀人貴族皆有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