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禁酒防疫? 追溯影響後世酒政的西周《酒誥》

【歷史探秘】禁酒防疫? 追溯影響後世酒政的西周《酒誥》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近日來,香港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不斷增加,特首林鄭月娥於3月23日宣布,將修例規管持有酒牌的酒吧、食肆和會社,停止售賣酒類飲品。此消息一出,隨即引發 「治標不治本」等質疑,也有許多餐飲業界人士擔憂生意受影響。回首過往中國歷史上的禁酒令,其實大多與防止疾病傳染無關,而是出自整頓民風、維護社會秩序、以及不浪費糧食的考量。

商代酒器「獸面紋斝」。(故宮博物院網站)
商代酒器「獸面紋斝」。(故宮博物院網站)

酒到底是何時、又是由誰發明,至今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人在上古時期就已掌握釀酒技術,且酒在祭祀、日常生活等場合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酒雖能助興,更可以帶來文學藝術上的靈感,但也容易釀成大錯,造成許多令人遺憾的意外事故,因此隨着酒的普及,禁酒令也隨之誕生。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禁酒成文法,是《尚書.酒誥》。武王伐紂(公元前1046年)勝利後,周人總結商王朝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太愛喝酒,不僅殷商貴族嗜酒,大臣也都酗酒成風、荒於政事。周公旦之弟康叔封,因獲封衛君將駐守管理殷商故地與遺民,而該地多承襲過去殷商以酒為樂的民風,因此周公特地寫《酒誥》告誡他不可放縱飲酒。《尚書.酒誥》載:

「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音同幣,誥毖指教訓、告誡)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周公在文中藉父親周文王(公元前1125-前1051年)告誡諸侯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且千萬不能在喝酒時失去了道德(不得酗酒),否則上天將會降下災禍,並要謹記殷商的教訓、不要步亡國的後塵。

周代酒器「蟬紋觶」。(故宮博物院網站)

《酒誥》後半段則是要民眾用道德約束自己,做到「德將無醉」認為有德性的人是不會放縱自己喝到醉,以此整頓民風。並規定要減少、降低酒的生產量,因為先秦時代多用糧食來釀酒,這在生產技術還相當落後的古代來說,釀酒其實是一種浪費穀物的行為。文末更警告老百姓,要珍惜食物不要過度飲酒,如被發現聚眾飲酒者,通通以死刑論處。

《酒誥》對於禁酒的規定,幾乎被後世承襲下來,成為禁酒準則,往後的朝代所訂定出的禁酒令,也多半在此基礎上發展。如漢初丞相蕭何(公元前257-前193年)曾「禁群飲」:「三人以尚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就是在整頓民風的基礎上,避免民眾因喝酒私鬥鬧事而制定。到了東漢末年更是出現各種因禁酒令衍生的趣事,比如曹操(155-220年)同樣出於糧食與民風考慮,下令禁酒,並與反對禁酒的孔融(153-208年)為禁與不禁寫了多篇辯論文章。

周公所著的《酒誥》除了訂定飲酒規範,其勸導民眾勿多飲酒的觀念也為歷代酒政承襲。(百度百科)

不過相信比起《三國志》,民眾還是更熟悉《三國演義》裏張飛因酒誤事的橋段,其中最知名的就是第十四回:呂奉先乘夜襲徐郡(指徐州,今江蘇省北部與山東省東南部)。劉備將徐州託付給張飛,並再三交代張不可喝酒。但劉備離開後,張飛為避免飲酒失事,反而邀請下屬一同飲酒後,再戒酒守城。但曹豹在酒席間觸怒張飛到鞭打,於是心懷不滿便派人將徐州軍情泄漏給呂布,讓呂布順利拿下徐州。張飛飲酒誤事不僅丟了城池,更讓劉備家眷為呂布所得、成為人質,後果不可不謂嚴重。

漢代酒器「奔馬紋小壺」。(故宮博物院網站)

受到胡風影響的唐代,禁酒令又有不同的新規定。唐高祖李淵(566-635年)雖「以谷貴禁關內屠配」,因糧食價格問題下令禁酒,不過從唐太宗到唐玄宗當政期間(626-762年),禁酒令各有鬆弛,但基本不禁止群飲。不過據《唐令拾遺.選舉令》載:「諸癲狂酗酒,皆不得任侍衛之官」,要是飲酒過度可是會影響仕途。安史之亂(755-763年)也影響唐代的酒政,朝廷一邊禁止釀造、販賣酒,另一邊則是對酒課以重税,到了宋代,酒税成為朝廷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

現代政府為減少民眾喝酒鬧事、酒駕,也像過去般推出各種禁酒、限酒政策,比如嗜酒如命的俄羅斯人,在總統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陸續推出嚴格的酒精限制政令,如禁止商店於晚上23時後售酒、限制酒精濃度不得超過40%以上等,已有效降低俄羅斯人年均飲酒量,酒後鬧事的事件也有所減少。看來直到今日,如何在不影響民眾喝酒自娛的限度下,有效控制因飲酒帶來的社會問題,仍是政府在維持社會治安時的首要考量。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