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古墓裏的燦爛星空 科學與迷信兼具的唐代天文學
日前,中國大陸考古團隊發現唐代太平公主第一任駙馬─薛紹之墓,但墓室已遭到破壞,墓室裏的壁畫、棺槨都有嚴重損毀。雖然無緣見到薛紹墓內的壁畫,但一般唐代皇室貴族高官的墓葬—雙室磚券墓,基本上都繪有色彩鮮豔的壁畫,甚至在墓室天花板畫上天象圖,這有什麼特殊含意呢?
其實在墓室天花板畫上日月星辰,並非唐代獨有而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如1987年於西安交通大學發掘的西漢壁畫墓,其墓室頂的《二十八宿天象圖》,為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繪製最完整的天象圖壁畫。唐代最高等級的墓葬,皆繪有天象圖,希望死者能像生前一般,享天地靈氣與日月精華。這些唐代高級墓葬的星圖,繪有散落的星點、白色粗線條代表銀河,以及具有中國宗教神話色彩的日月,在視覺效果上非常美觀,但罕有見到完整的星宿排列,是不是意謂着中國的天文學自古就相當落後,不被重視呢?
事實完全相反,中國在天文學方面,有非常悠久又持續不斷的觀測紀錄,早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已繪有北斗七星等天文圖像。到了唐代,天文觀測更是有相當的進步。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唐代知名僧人,也是天文學家的僧一行(683-727年)透過大規模天文觀測,測定出子午線長度,也測出二十八宿的新座標,並首次畫出正確的黃道,進而得知黃道為橢圓形而非圓形,可見唐代天文觀測水平之高。
目前傳世的唐代天文圖有三幅,其中兩幅出自敦煌,為《敦煌星圖甲本》與《敦煌星圖乙本》,另外一本為唐初傳入朝鮮的《李太祖重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圖》。目前收藏於朝鮮的《李太祖重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據學者研究為隋唐以前的中國星象圖,很可能為傳世星圖中最早依據實測繪製的中國古代星圖。
儘管有相當科學的天文實測,但唐代的星空終究是充滿宗教迷信的。唐代時的天文已確立「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像觀,即是將天空分為31大區,除了二十八宿外,還有紫微垣、天市垣與太微垣三區。基本將黃河流域(約北緯36度)全年所見的星空劃為紫微垣。紫微垣內的星座以帝王、皇室眷屬與皇宮設施命名;天市垣與太微垣則分列於紫微垣兩側,前者星座以三公九卿等官署為名,後者則以地名劃分。可見中國古代的星空,與社稷、國運、皇帝息息相關。
古今中外,天空給予人們許多想象,而星辰都被拿來占卜,可分為「軍國星占學」與「生辰星占學」兩類,前者將星象與皇權相連,後者則是以個人為主,類似於今日流行的星座運勢。在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前,傳統中國占星學僅有「軍國星占學」一類。除了將個別星辰指向皇帝、太子等皇室成員外,也會藉着觀測星體的運動,從而暗示皇室、國家大事、戰爭等之間的變化。
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將國運稱為「天命」,更把皇帝視作「天子」,為了能夠預知天命,進而知道天命的變化。自古以來,天文相關的知識都由朝廷把持,不僅設置天文觀測機構,天文儀器也為朝廷所有,唐代對於天文書籍的管理亦十分嚴密,唐永徽二年(651年)頒佈的律令:「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識書、兵書、七曜歷、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私習天文者亦同。」普通老百姓更被下令禁止隨意觀測、自制儀器與私學天文歷算。
由於星空與皇帝、太子與皇室成員相關,因此也只有他們有資格在墓室畫上天象圖。而對擁有雙室磚券墓葬資格的高官來說,能在墓室畫上星宿,則成為彰顯身分的象徵與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