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裡著迷】半人「扮」神 澳門女情陷台灣「廟會文化」
近期,有位澳門女孩上了台媒報道。據了解,這位澳門女孩,她來台灣念書之前,從未曾接觸過台灣的廟會文化,更別說台灣廟會常出現的「民俗」等祭典活動。
她還表示,第一次看到台灣的「八家將」和「官將首」,就被那妝容以及儀式進行的氣勢所吸引。如果可以的話,她想將這項傳統文化帶回澳門,給當地鄉親看一看。
說到「廟會」,不免想到西貢廟會、大角咀廟會、賀大皇爺誕美食廟會等等,不僅可吃盡香港特色小食,亦可到戲棚觀賞免費粵劇,享受這猶如日本祭典般的「港式廟會」。
不過,談到這類的傳統文化慶典,必得提及鄰近的台灣。
在台灣的廟會,除了吃吃喝喝,還可觀賞傳統民間祭祀的活動,像是台灣廟會時常看見的「八家將」,就屬民俗「陣頭」當中的「武陣」,其人員各個手持法器雨扇、頭戴方帽金冠,身著襟衣輕甲的古時裝扮,配上塗抹臉頰的高彩圖騰,除了添增許多鎮攝威嚴之外,更突顯那種半人半神、亦人亦神的詭譎玄幻。
一般來說,台灣「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常見陣頭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宋江陣、什家將、八家將、舞龍、舞獅、官將首等。
也因此,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爭相前往台灣廟會活動,就要一睹這傳統文化的丰采。
而近期,就有一位澳門女孩,名為吳昭瑩,此前到台灣念書後,因緣際會碰上了「廟會文化」,加入當地「女子八家將」團體。特別一提的,由於吳昭瑩自小習舞,入團未久即獲拔升為「女官將首」,其演出足跡遍布全台之外,更隨團將這類的民俗文化發揚海外。
吳昭瑩接受台媒採訪時表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值得重視的價值,在台灣廟會與陣頭文化中,一樣有著傳統與民俗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由於自己累積的舞蹈基礎,面對「八家將」的走步與動作皆能克服,反倒是團員們慣以「台語」溝通,讓她吃足苦頭,正努力學習台語。
此外,「八家將」對於台灣社會來說,其本身就有濃厚、自主的「團體文化」。那麼,一位女孩隻身在外,如何熬過這不熟悉的環境?吳昭瑩回覆說,寒暑假的時候會特別想媽媽,尤其是在半夜,大哭一場是她宣洩情緒的方式,哭完繼續面對人生。所以最難克服的是思鄉,當然語言的隔閡,更是重要因素。
對於是否繼續待在台灣從事「八家將」,吳昭瑩坦言,未來不知道是否繼續,現在對在台灣學校學手工藝很感興趣,未來希望能將官將首文化結合手工藝成為文創產品,並將這個文化帶回澳門,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創造商機。
(聯合報)
台灣藝陣中的女家將
台灣廟宇的儀式,通常都會有「家將」。家將是司法類神明的專屬部將,負責保護主神,執行驅逐邪煞、緝拿惡鬼,基本成員為文差、武差、甘將軍、柳將軍、范將軍、謝將軍、文判及武判等八位神將,因此台灣民間習慣稱為「八家將」,但家將實際人數並不一定。
廟會時,家將操演的內容主要為執行捉拿、刑罰及拷問,常顯現瞠目怒視的樣子,再加上臉上塗著五顏六色圖案,手執各種法器,每次出現,總是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
由於家將是由人扮演神將,執行神將的任務,就是神的代表,因此擔任家將禁忌繁多。操演之前,家將必須需先化裝,就是所謂「開面」,開面之後就是神明的化身,不可以吃葷,也不能隨意交談、說笑,以免遭神譴;當操演陣勢排開,更要莊嚴肅穆,禁止嘻皮笑臉,尤其特別忌諱「閒雜人等」亂竄接近,更嚴禁婦女從中穿過。
早期台灣社會男女界線分明,男性的工作女性絕不能越雷池一步,家將是神明的代理人,有捉拿行為和刑罰舉動,屬於男性的角色,女性並無參與的權利和空間。且因為女性有生理期,往往被視為不潔、不淨的象徵,碰觸神明更被視為禁忌,因此不僅不能靠近家將,更遑論擔任家將。
但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風氣的開放,這個禁忌陸續被打破,擔任家將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廟會開始出現女性擔綱家將成為藝陣主角,尤其是彰化縣和美鎮天聖宮,突破社會規範,成立全台第一個女子八家將團。
根據廟方表示,成立女子八將團主要原因是,媽祖指示,希望出巡時由女八家將護駕,廟方因此招募十位有興趣的女性,加以訓練。這些女家將走起八卦陣來有模有樣,雖然因為先天條件的限制,不若男性虎虎生風,步伐卻也剛柔有致,每回出陣身手俐落、力道十足,架式一點都不輸男性,備受各大廟會活動歡迎。
資料參考:
周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淺釋〉
靜宜大學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臺灣民俗:〈臺灣的廟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