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不再只有「稿」:修史歷百年終將出版 字數超3千萬

《清史》不再只有「稿」:修史歷百年終將出版 字數超3千萬
撰文:李虎門
出版:更新:

清朝滅亡已經超過百年,雖然民國時期曾經組織編寫《清史稿》,但至今仍沒有一部官方認定的「正史」《清史》出版,不過,這一狀況即將終結。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於今(2019)年3月26日發布消息,指新修《清史》送審稿已於2018年11月報送上級部門。預計年內可以出版。
同時,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將於近期親自主持和組織《清史》最後書稿交叉通讀的工作,便能順利出版。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主任戴逸。(VCG)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主任戴逸。(VCG)

自清政府被推翻以後,距今也超過100年,但《清史》仍未有個最終版本出爐。

事實上,早在1914年,北洋政府即已經設清史館,至1927年大致纂成一部合乎傳統正史體例的史稿,但因時局變化,來不及細加核改,便匆匆推出《清史稿》而告終。

中共建政後,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史學界,都很快注意到了民國時期清史纂修的不良狀況,故而出現了重新纂修一部《清史》的聲音。

1958年,時任總理周恩來委託著名歷史學家、前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具體考慮如何開展纂修清史的工作。吳晗接受這個任務後,與鄭天挺、戴逸、任繼愈等學者進行了相關的探討,並製定了一個很大的計劃。然而,由於緊接著就遭遇到「三年困難時期」(三年大饑荒),所以這個計劃只停留在紙面上,並沒有來得及進行實質性行動。

民國時期針對清政府所編撰的《清史稿》。(截取網絡)

來到改革開放之初,學術界就出現了要求重新纂修清史的呼聲。1979年,學者將建議國家纂修清史的人民來信直接寄給鄧小平,鄧小平很快批覆,並將其轉給中國社會科學院處理。

爾後,經多人持續不斷的努力,在各種有利條件的配合下,終於使纂修大型清史的希望轉化為了實際行動。進入2002年後,中央為加快腳步,更將纂修工作具體操作化,於3月29日在文化部成立了清史纂修籌備工作領導小組,這標誌著纂修工作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2002年8月,中央批准了文化部提交的關於纂修清史的報告,決定啟動該項工程。當年11月,根據國務院指示,由文化部牽頭,中宣部、財政部、教育部、人事部等14個機構作為成員單位,共同組成了清史纂修領導小組,此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正式成立,當年7位清史編纂委員中唯一健在的戴逸教授出任編委會主任一職。至此,這項被譽為「文化建設中的三峽工程」的「清史」工程正式開始。

如今,《清史》已準備進入最後尾聲,只要再等半年的工作時程,待通讀專家提交稿件交叉通讀工作鑑定意見書,同時對稿件質量進行評估後,就能為歷經近100餘年來的《清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總稱「二十四史」,是獲歷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不過,也有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此外,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成「二十六史」。

(歷史學資訊)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