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館展出「巨型鴨嘴龍」 恐龍化石揭新疆旱地原是綠洲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據內媒《紅星新聞》報道,近日在四川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中,高達4.5米、長度達到11.5米的巨型山東龍(屬鴨嘴龍科)修復完成恢復「站立」形態,正式加入在博物館展出的「恐龍大軍」。同時,這座巨型山東龍也成了破譯白堊紀古氣候、古地理和古生物變遷的「密碼本」。

巨型山東龍修復完成後以「站立」形態在四川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展出。(紅星新聞)

75%化石為真化石

報道稱,修復工程進行了14個月,整個恐龍骨架由380多塊恐龍化石組成,其中化石骨架中真化石比例達75%,重量達到了兩噸。缺失的部分就要用石膏製作模型,最後依靠鋼構來支撐恐龍恢復站立形態。在近距離觀看下,恐龍呈現行走狀態,雄健有力。其中最大的一塊化石在其股骨位置,長度達到1.25米,其重量達到70多公斤;而恐龍最小的手指頭,其重量也有5公斤。

山東龍化石早在2001年在新疆奇台發現。圖為新疆奇台矽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視覺中國)

化石在新疆古河床出土

據了解,巨型山東龍屬鴨嘴龍科,最大的特點是擁有像鴨喙一樣又扁又寬的嘴,由此而得名。而該博物館館長介紹稱,這些巨型山東龍的化石早在2001年於新疆奇台發現。但是一直沒來得及修復,主要原因是以前沒有這個修復的技術。

化石助破譯古環境變遷

修復完成的巨型山東龍除具有觀賞價值外也極具科研價值。據了解,白堊紀始於距今1.37億年的時期,並在距今6500萬年時結束,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館長稱,根據山東龍的覓食習慣(吃草和魚類)和發現化石的位置(準噶爾盆地),可以說明當時的環境並不像現在這麼乾旱,而是大片森林,水草豐美。

除了能成為研究古氣候、古地理和古生物變遷的重要資料,恐龍化石還能幫助古生物學家還原恐龍的生活方式、食物、成長和行動方式。

(紅星新聞)

新疆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