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戍邊西域官兵生活曝光 烽火台內竟藏愛情文學名句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為保護疆域邊界,唐軍在西域地區設置了大量烽燧(烽火台),並派駐官兵戍邊。2019年,新疆尉犁縣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許多唐朝戍邊官兵使用的物品和珍貴文書,甚至發現了史書未載的「掩耳守捉」,為研究唐代西域軍事與生活提供了全新視角。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屬唐代安西都護府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根據央視節目《中華國寶》介紹,這座烽燧由圍牆和半地穴式建築組成,是唐軍用來監控吐蕃等外敵的重要軍事據點。為配合巴音郭楞長城維修保護工程,新疆考古研究所於2019年展開正式發掘,出土了大量唐玄宗時期的文書、木簡、鎧甲,以及草料、紡織物等生活用品。
考古隊特別指出,其中一件寫有唐玄宗年號「開元」的文書,不僅記錄了唐軍官兵的姓名與軍事任務,還揭示了戍邊軍事單位「掩耳守捉」的存在。這一名稱在《新唐書》等史料中並無記載,是考古學界的全新發現,證明了唐朝在邊疆設立更加細化的軍事管轄機構。
令人驚喜的是,部分文書還書寫有唐代文學作品的片段。例如,節目介紹其中一件經過修復的出土文書,文中寫有出自古代愛情悲劇小說《韓朋賦》的「呼天何益,踏地何晚,四馬一去,何時可返」詞句,顯示這些中原文化經由戍邊官兵傳入西域地區。這些文字不僅記錄了軍事活動,也為研究唐代文化在邊疆的流傳提供了寶貴線索。
此外,文書中出現了「先天三年」的年號,考古專家推測,由於唐玄宗在先天二年改元「開元」,但消息因路途遙遠未及傳遞至邊防軍,使得官兵誤記為「先天三年」。這反映了唐朝邊疆的交通與信息傳遞挑戰,也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除了文書與軍事物品外,考古隊還發現了豐富的生活遺跡,包括紡織品、織漁網工具、大量魚骨及羊、牛、驢、駱駝的骨骸,甚至還有紅柳枝編織的小捕獸夾,以及蔥、桃、杏等植物遺跡。這些發現或將重現唐代邊防官兵的飲食結構與日常生活細節。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發掘,不僅還原了唐代西域軍事的宏觀面貌,也為研究唐朝官兵的生活細節與文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