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放紙鷂」習俗源自千年前 寓意驅走晦氣釋放福氣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廣東地區傳統有登高或掃墓祭祖的習俗。在大灣區內,除了登高,惠州人在重陽節時還有一個必做的習俗,就是放紙鷂(粵音同「耀」),大家知道有什麼淵源嗎?「放紙鷂」、「放紙鳶」與「放風箏」都是同一樣的東西,但是惠州直到今天一直沿用「放紙鷂」,又是為甚麼呢?
重陽節|惠州放紙鷂歷史悠久 五代十國已開始
「放紙鷂」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重要習俗。惠州民謠就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惠州人傳統會在重陽佳節時一起製作紙鷂,並一同放飛,是一年中的熱鬧時刻。
廣東人通常會說「放紙鳶」或「放風箏」,但在惠州就不一樣,他們堅持說「放紙鷂」,這與惠州的歷史有很大關係。
「紙鷂」是五代之前對風箏的稱謂,北方稱作「紙鳶」,南方就叫做「鷂子」,直到五代以後,才漸漸統稱為「風箏」。惠州的「紙鷂」就是沿用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並且有「南北混合」的痕迹。
重陽節|惠州重九氣候最合適放紙鷂
別的地方重陽節多為登高、祭祖、祈福,為甚麼惠州的傳統習俗卻是放紙鷂?原來與惠州的地理氣候有莫大的關係。
傳統習俗上,北方人放紙鳶是在清明節, 惠州卻在重陽節時,這是因為在此期間,惠州風力適中,又不會下雨,正是最適合放紙鷂的天氣,因此,惠州人都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及放紙鷂,成為了惠州獨特的習俗。
重陽節|惠州獨創無尾紙鷂 講求對稱放飛能吃風
惠州紙鷂,爭奇鬥艷,大家都花心思製作。
製作時,重點是紙鷂要對稱,需要把握好紙樣的中心摺線,讓紙鷂兩側平衡對稱。其次,就是要做很長很長的尾巴,長長的尾巴能夠吃風,讓紙鷂在天空中迎風飄揚。
不過,不是所有紙鷂都是有長長尾巴的。
惠州人創作出一種沒有尾巴的紙鷂,只一枝直豎及一枝彎曲的木枝,撑住一張大大的四方紙而成,取名為「阿婆鷂」。這種紙鷂放飛時特別平穩、安定。
放紙鷂的時候,惠州人還會想辦法「咬斷」別人的紙鷂以作樂。好鬥者會在紙鷂上加裝「暗器」,用來切斷對方的絲線,或者放長絲線去纏拉別的紙鷂的尾巴,再用力一扯把紙鷂拉下來。
重陽節|惠州讓紙鷂放飛 寓意驅走晦氣釋放福氣
惠州人傳統認為放紙鷂是「放晦氣」,紙鷂飛得愈高愈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還要想方切法在空中折斷長線,讓「晦氣」永遠離去。
不過,也有折然不同的說話,就是惠州人相信放紙鷂有着「放吉祥」、「放福氣」的意思,紙鷂不僅不能弄斷,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而去。無論哪一個說法,都是人們藉放風箏對幸福生活的寄望。
時至今天,放紙鷂依然是惠州每年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每到此時,大批風箏愛好者會到市內大型公園如濱江公園或體育公園放各式各樣的紙鷂,展示自己的技能,成為惠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慶活動之一。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閱讀:從登高到敬老 重陽習俗的古今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