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館成內地年輕人新熱潮 揭秘近10年來出圈進化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DT商業觀察」。
逛博物館,正在成為一種新流行。
過去被認為是文物倉庫的博物館,如今在社交媒體化身網紅打卡地。在小紅書前台搜索,「博物館」相關的筆記超過1016萬條。越來越多人專程「為一座館奔赴一座城」,有網友在逛館途中感歎,「每件文物都在可愛地發光」。
近半年抖音的熱門話題榜顯示,從「尋找博物館裡傳統文化」的熱門現象,到「為家門口博物館打call」的接力,一波又一波討論,讓博物館進入公眾視野。
旅行平台的預訂數據,同樣佐證了博物館的火爆。
根據攜程旅行的數據,今年夏天博物館的預訂量,同比增長超過90%。在大眾點評的筆記頻道,「100家暑期必逛展覽博物館」的筆記攻略數量,環比增幅超過250%;參與筆記的討論人次,環比增長了220%。
《DT商業觀察》編輯部的小漢(化名),查看了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數個熱門博物館的訂票情況,發現近七天的門票都已約滿售罄。
為什麼博物館會這麼火?它是如何吸引大眾的?
哪些博物館最受歡迎?
同程旅行發佈的《2024暑期旅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截至7月5日,同程旅行平台搜索指數較高的博物館前十名依次為——
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
這些基本上都是需要提前預約、即便預約後也得排長隊進門的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大家都是認真的。
《DT商業觀察》查看了部分熱門博物館的社媒筆記和討論話題,從中發現,人們對博物館的關注主要圍繞文物、展覽、展館建築本身,其次才是博物館的衍生文創。
館藏文物本身的精美、可愛、有趣,讓不少年輕人看展像尋寶一樣,不放過任何一個藏品。
比如很多人對南京博物院的少女心文物「小粉爐」一見傾心,驚歎於老祖宗的浪漫與審美。
成都博物館的漢代陶俑小人,個個手舞足蹈、笑容滿面,被年輕人稱為「顯眼包」,專治精神內耗。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彩繪陶縮脖俑,因其皺眉癟嘴的造型,成為趣味表情包,被配上文字「委屈巴巴」「你說的都對」。
文物背後,對歷史故事和文化淵源的追溯、以及對古人生活的想像,同樣是博物館魅力的來源。
典型的例子是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青銅古樹和黃金面具所蘊含的古蜀文明故事,讓年輕人沉浸於「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震撼之中。
除了文物之美,熱門博物館也是文化延展的空間。博物館建築、特色展館與網紅特展,吸引年輕人欣然前往。
比如,上海博物館之所以被網友調侃為今夏「博物館的卷王之王」,正是因為前有波斯純金展品、後有埃及法老抵滬,相關特展至今一票難求。
而南京博物館的民國館,復刻了民國街道的業態和肌理,讓人一秒穿越回到30年代。蘇州博物館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也晉身網紅之列。
年輕人怎麼逛博物館?
過去,參觀博物館多少是一件「嚴肅」「無聊」的事情,它是小孩完成暑假作業的打卡任務,也是年輕人做旅行計劃時被排除在外的存在。
現如今,當大家提及博物館,不僅會提前搶票、研究逛展路線、記下重點文物,而且會大方找到博物館「講解員」,只為用清澈專注的眼神,看透文物背後的「歷史秘密」。
一些新館開張、新展品抵達的消息,開始進入年輕人日常關注的清單。
《DT商業觀察》從部分熱門博物館的社媒筆記中發現,這屆年輕人開始開腦洞、整花活,把博物館參觀變成一種新興朝聖的方式。
一方面,他們發明各種「與文物合影的新姿勢」,把博物館當成許願地。
有人曬出在雲岡石窟「與大佛擊掌」的求好運打卡照,虔誠相信只要拍過,就會被大佛保佑。
為了沾一沾文運,有人專門到青州博物館瞻仰狀元卷;有人在國博佛像前祈願「來年順利」,主打一個「什麼錢也不用花,但是又什麼都有了」的心理富足感。
另一方面,年輕人也把museum walk變成了「集章式旅行」。從滾筒蓋章、卷軸蓋章到疊色蓋章,博物館的花式紋樣與蓋章玩法,讓不少人紛紛加入「蓋幫」,體會到手賬鼻祖乾隆的同款快樂。
甚至於每一座博物館的觀展結束語,也成為拉滿血條的能量大補劑,給年輕人帶來精神能量與激勵。
例如小紅書博主 @摘星文案 發佈了不同博物館的展覽結語,「生活愛出難題,但時光總有答案」「請篤信:痛終有時,愛必將至」「擦清歷史的鏡子,走好未來的路」等,收穫了上萬的點贊和收藏。
博物館是怎麼向年輕人靠近的?
不管是博物館自身的吸引力,還是年輕人主動開發的逛館新技能……種種跡象表明,博物館正在開啟「重生之我是頂流」的新戲碼。
《DT商業觀察》追溯了近10年來博物館活躍於大眾視野的過往,將這一過程分為四大階段。
階段一:反差萌人設,吸引注意力
2014年,「故宮淘寶」的公眾號(故宮文創品牌之一,2006年入駐淘寶)發佈了文章《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通過雍正「比耶」「在河邊洗腳」「與虎鬥毆」等各種賣萌的GIF動畫,讓社媒畫風「急轉直上」。
自此,故宮淘寶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將一個個歷史人物萌系化,並成為帶貨小能手。到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創銷售收入就突破了10億元。
而各大博物館也由此找準了一條有效的市場溝通路線——通過好看的設計、好玩的互動,消解歷史人物及文物的嚴肅、刻板印象,讓年輕人對博物館感到親切起來。
階段二:讓文物「動」起來
把人設立起來之後,博物館開始與互聯網平台聯手。一為主動走出去,在國際博物館日等注意力峰值節點,為自己掙得聲勢;二為讓文物離年輕人更近,贏得好感。
比如抖音的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就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七大博物館,讓原本印象裡一本正經的國寶文物成為行走的「戲精」,甚至讓文物說出網絡熱梗:「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這些「開口說話」「起身跳舞」的國寶文物,在大眾群體中迅速走紅,迅速拉近博物館與人的心理距離。
階段三:跨界、辦晚會,把歷史文化融入現代音樂形式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河南博物院。它曾與Soul聯合,推出古樂版《夜空中最亮的星》,利用蕉葉式琴、虎座木鼓、五孔陶塤等千年前古樂器合奏,向年輕群體展示博物館的「潮」魅力。
河南博物院與99公益日的合作,則採用先秦時期的鐘鼓磬瑟、漢唐時期的阮箏琵琶等 13 種傳統古樂器,演繹當代公益歌曲《一塊做好事》。通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傳遞善意。
在與現代音樂、流行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博物館開始以更多元的面貌,進入到大眾生活。
階段四:更多文物表情包、文創衍生品、商業品牌聯名,全面開花
從消費端去看,年輕人熱衷於借助文物表情包這一媒介,用自嘲調侃的方式宣洩精神狀態。類似「發瘋文學」的文物表情包在互聯網二創流傳。
而博物館文創產品,傾向於滿足年輕人愛的腦洞創意,進入年輕人的話語體系。
比如近日甘肅博物館開發了自己的「Jellycat」,從醜萌版「馬踏飛燕」毛絨玩具,到西藍花、香菇、年糕、蟹排等造型的「麻辣燙版」玩偶,滿足大眾的情緒價值。
在商業聯名層面,《DT商業觀察》整理了近一年半博物館品牌聯名的案例,而後發現,博物館聯名主要分為幾種類型——推出遊戲定制皮膚、成為快消產品包裝、製成服飾產品紋樣、聯合奢侈品辦展等。
從數量走向上看,2024年上半年的博物館聯名合作在不斷上漲,相比2023年有趕超之勢。這味著,博物館從文物、紋樣到故事等豐富素材,為商業合作提供了獨特的創意空間。花樣繁多的聯名合作,是吸引注意力的方法,也提供了消費動因。
不過從聲量上看,廣泛出圈的博物館聯名案例並不多。
這可能與博物館從小眾愛好、逐漸變成全民流行有關。經過數年的市場教育之後,大眾慢慢從心理上接受博物館聯名是一種常態,出現了相應的審美疲勞。
此外,博物館聯名的頭部效應越發明顯。品牌傾向於選擇認知度、傳播力更高的博物館合作,比如上海博物館、敦煌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熱門館。
當然,站在品牌角度去看,當下與博物館的聯名,開始更注重品牌調性的維繫、以及特定圈層的溝通,不一定只奔著流量而去。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博物館已成為文旅特色遊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途家民宿數據顯示,2024年暑期博物館周邊民宿預訂火熱,比去年增長近2倍。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周邊民宿的暑期預訂量,同比增長超15倍,南京博物院同比增長近1.5倍,陝西歷史博物館增長了近50%。
不少人選擇在博物館附近住宿,為的是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氛圍,獲得在地文化體驗;也為了地理位置的便利,節約參觀的時間成本。
凱度2024年7月發佈的《文化旅遊IP消費者心智影響力洞察》報告顯示,在各類文化旅遊IP中,故宮博物館的影響力,在不同性別與年齡的中國消費者中,均排名TOP1,超過了大唐不夜城、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等熱門景點。
可預見的是,載滿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正在與大眾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