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通最方便的美術館:坐上地鐵16號線 打卡漫遊公共藝術品
不熟悉深圳的人總以為深圳最具藝術感的地方,是山、是海、是湖濱之畔,是城市中央,但即使是每日步履不停的地鐵空間,也可以是深圳城市浪漫藝術感的棲息之地。
今日與我一起,坐上深圳地鐵16號線,看藝術,如何重回生活日常。
在深圳16號線 體驗一趟藝術館之旅
「坐地鐵,看不到沿街的風景,卻能讓我們看到生活的真相。」深圳地鐵16號線於2022年12月底正式開通,因其貫通了龍崗、坪山兩區,也被稱為「龍坪打卡線」。
16號線聯合眾多藝術家,以「家」為文化主線的概念定位,於22個站點設置了51件公共藝術品。
主創團隊根據各站裝修,結合在地區域特點,邀請藝術家進行創作。在突出各站文化屬性的同時,旨在打造國內首條深耕在地文化的非遺再造線。
16號線的公共藝術品採用了兩大創作路線,重點特色站採用大面積空間進行創作。標準站則是採用了《城市記憶博物館》的理念,通過藝術櫥窗的形式,大量展示了線路途經地區的在地特色和人文文化。
或是穿梭城市間的偶然邂逅,或是悠哉出行時的駐足欣賞,這些有趣的藝術品總能為日常出行增添不少趣味。整條16號線化身成一座移動藝術館,讓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迴歸日常觸手可及。
不期而遇.7座重點特色站
1. 坪山站《FACE》
展覽內容為藝術攝影展,彩色牆面映襯着攝影作品,如陽光般和煦的微笑煥發着人們心中想成就的那部分,影響着我們繼續尋找現實以外人性最可貴的部分。
2. 坪山圍站《荷色生香 童趣喜樂》
坪山圍站臨近大萬世居和具有百年歷史的坪山小學,以簡約、靈動的曲線元素構成坪山傳統特色景觀,將客家方形圍屋前的半月池與荷葉抽象並放大創作出系列符號。
入夜後這些本就趣味滿滿的裝置,還會化身為流光溢彩、透出絢爛温暖的彩色光暈,彷彿被螢火蟲照亮的池塘,温馨而童趣。
3. 技術大學站《4000HZ-1》
地鐵輪軌與制動呼嘯聲的等效聲級為81.5dB,頻率範圍是200-4000HZ。
作品靈感正是來源於這個地鐵「心跳」的聲音,將地鐵的「心跳」頻率範圍轉化為聲波紋,伴隨着跳動流光,讓人如同穿梭在猶如繁星閃耀的浩瀚宇宙。
4. 大運中心站《晶耀大運 心跳脈動》
藝術家用心電圖的形式勾勒出抽象、生動的體育項目,千層鏡的透明鏡體與深圳大運中心場館的「水晶石」外觀相呼應。
作品會隨着人來人往被激活,脈衝光電如同心跳的脈動,從千層鏡內不斷發射、傳遞。如同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一般,閃耀活力且川流不息。
5. 龍東站《時光象限》
作品採用絢麗的色彩和細膩的凹凸紋理造型,如同時光盪漾,似水波又似龍鱗。
在日、夜呈現出變化的形態,表現深圳高速發展至今日,開放、包容的國際都市環境和「五彩斑斕」的多樣性。
6. 雙龍站《祥雲瑞彩 雙龍戲珠》
雙龍站緊鄰具有百年歷史的龍崗老墟鎮,建築以龍為設計元素,在此基礎上,藝術家以雙龍站的開闊空間發散思維,將藝術裝置散佈在車站內外。
無論是站廳還是下沉廣場,都遍佈了「龍珠」的意象。藝術家從龍崗舞龍和客家圍屋的造型中汲取靈感,通過龍珠閃耀熠熠生輝和雙龍戲珠斗轉乾坤的形態變化,營造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玄妙之感。
7. 龍園站《木棉劇場》
木棉樹是龍園園林中常見的一種植物,木棉樹根系傳統,木棉花開赤焰灼灼。
作品以多組大小不同的抽象木棉花為表現形式,光影閃爍,如同微風輕拂樹木透出的斑駁日光,為行色匆匆的人們帶來一絲愉悦與温暖。
穿越漫長時光 地鐵裡的「記憶博物館」
關於16號線的藝術之旅並不僅限於7個重點特色站,作為16號的另一條創作路線,使用藝術櫥窗作為表現形式的「城市記憶博物館」系列同樣也是值得親自打卡一番。
藝術櫥窗融合了各站的獨有特色,在強化空間與藝術的結合同時,以身邊的日常為靈感來源,用意象化語言講述16號沿站的歲月記憶。
新塘圍站
以新塘圍工業區為主要設計主題,運用工廠中所出現的元素、器材及物品構成此展示內容,在傳達站點特色的同時,也在表現着深圳市這幾十年的更迭換代。
六和站
六和站坐落於坪山老街,是當地客家文化重要展示窗口,藝術展示櫃提取坪山具有代表性的石窗裝飾作為主體展示客家文化。
作為客家民居建築之眼,客家石窗的設計,既有中原古樸的遺風又有南部山區的特色,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為一體。
石井站
青山環抱、溪水潺潺的石井地區是典型的客家老村,是深圳大鵬至坪山、惠州古商路上的一個重要村落。在這裏開放了全國第一間以自然為主題的書房。將村落文化研習、自然觀察和地質觀察課程有機串聯,櫥窗的靈感便來自於此。
新和站
新和站的藝術櫥窗分為兩個區域:solo和PAM空間。其中,solo是一件為16號線新和站打造的互動裝置藝術作品。
solo舞台讓每個參與的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主角體驗。PAM空間將當代藝術融入地鐵空間裏, 使藝術在擁有完整表達的前提下最小距離地接觸公眾,服務社會。
沙壆站
沙壆站的設計理念以打造全新特色裝置「客家百家姓」,此裝置正面為百家姓,背面為「ai」字,為客家話「我」的意思,符合深圳這座城市的風貌,深圳人也可被看作為新「客家人」,不同的姓氏彙集成我,增加身份認同感。
回龍埔站
回龍埔站周邊大部分以居民區為主,因此在設計上以抽象的表現形式配合豔麗的色彩表現了深圳人日常生活出現的情景、動作、神態與姿勢,也體現出了深圳多姿多彩的人文特色。
龍城公園站
龍城公園作為深圳龍崗區的代表性公園地標之一,設計中萃取了龍城公園周邊的建築元素及特色地標為一體,展現出龍城公園的自然風貌及周邊城區一派祥和的景象。
坪環站
坪環站位於大萬世居周邊,大萬世居賦予濃厚的客家棲息。藝術展示櫃將展示文創和裝置藝術相結合並展示客家人生活着裝及傢俱等在瞭解客家文化的同時展示客家風采。
東縱紀念館站
東江縱隊戰士們以生命和熱血書寫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鑄就了偉大的「東縱精神」,藝術展示櫃着重渲染紅色精神,凝記革命先烈壯歌。
生活化的藝術 31件特殊座椅
除了藝術品與藝術櫥窗,16號線還有着許多不同的藝術語言表達,其中一些深入至乘客身邊如藝術座椅、文化牆形式的作品,更是讓我們這趟地鐵藝術之旅的互動體驗感推至頂點。
地鐵也是人們工作與生活的連接,這些以各種元素為靈感的藝術座椅,打破常規座椅形式,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跨越了形式的限制,連接着地鐵中的每一個旅人。
文化紀念牆——坪山圍站、田心站
而設立在坪山圍站、田心站的兩副文化紀念牆,分別以16號線工程所在地的地表層地質結構與工程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時刻為主題。
在講述16號線建設故事的同時,使其更具生活化,讓藝術不再只是供人欣賞,而是成為一位「無聲的故事敍述者」。
找個晴朗的假日午後,搭上16號線,在藝術品中穿梭,細細觀看,藝術重回生活日常的模樣。
【本文獲「ShenzhenStyle」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tyle-0755】